2月10日,澄迈县白莲卫生院。虽然时至正午,但注射室依旧有不少病人。铺了地砖、刷白了墙面的房间显得很明亮,房间一角的大电视正播着动画片,村民李娜1岁的儿子几乎忘了头上还打着点滴,很乖巧地躺在妈妈的怀里。
在李娜眼里,这里环境很不错,有电视、风扇,又干净亮堂,看上去就觉得放心,不比城里差。
她说:“以前卫生院可不是这样,房间黑黑的,又旧又脏,别说电视电扇,连打吊瓶坐的木凳子都没几张。
那时来这里看病的人很少,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或病重一点的都是到邻近的海口去看,加上路费食宿一趟最少也要花500元。”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早在三年前,白莲卫生院就可以开展胃全切除、阑尾切除、卵巢瘤切除等外科手术了。这在海南省乡镇一级卫生院中还很少见。
自2004年推行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后,澄迈越来越多的基层卫生院、卫生室像白莲卫生院一样得到了发展、壮大,越来越多农民也像李娜一样享受到了实惠,看病不再远、不再难、不再贵。
政府舍得投入——
农村医改的基本支撑点
很长时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民的切肤之痛。
澄迈县卫生局局长周序坚坦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提高,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农村卫生管理机制滞后;农村基层卫生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条件差;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卫生室离村靠镇办医现象较突出,部分偏僻地区看病不方便;农村卫生人才匮乏、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尚未健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不充分等。
其实,这些问题是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通病”,而政府投入的不足,则加重了其“病症”。
省卫生厅副巡视员许亚川感慨不已:“没有政府的大力投入,再好的改革蓝图也没法变成现实。而澄迈模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本。”
2003年,澄迈县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884万元,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第一年投入991万元,2005年后这一数字不断攀升,2007年达1800多万元,2008年更是突破2400万元。
短短5年,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了近3倍!
有人说,澄迈有钱嘛。没有大财政,哪能办大民生呢!
是的,2008年澄迈成为我省第三个财政总收入跨入“10亿元俱乐部”的市县。
然而,从人均财力看,2006年澄迈县排全省倒数第3位,2007年排倒数第5位,直到去年才进入前10名。
“政府钱虽然不多,但在刀刃上一定要舍得花钱。坦白地说,改革最开始还是一个感情问题,农民看病太不容易了,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说。
国家曾经将“市场主导”作为医改的方向,使医院公益性逐步减弱,看病贵、看病难等弊端凸显。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