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多次连续下调药品价格,但是药价“虚高”问题仍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在本报近日的“潜规则”系列报道中,有医药人士主动联系本报揭示药品行业“潜规则”,揭示药品利益链条下消费者利益受损的内情,呼吁各方要让药品“潜规则”没有生存土壤。
药品“潜规则”伤害消费者身心
近日,一位医药代表主动联系本报揭露药价虚高内幕。他告诉记者:原来药品出厂价很低,代理商代理该产品时已将打通市场的人际关系费、办公租房费、销售人员工资等一系列开支列入成本,将药品价格抬高。特别是进入医院环节的“好处费”支出很大,公关对象包括医院财务人员、高级行政管理人员、药房科室人员、有处方权的医生等。这些费用实际上都是提价后转嫁到病人身上,这已经是行业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各个厂家同名药品价格不一样,受利益驱使,一些医院给病人开的是不知名的小厂家的药品。
为了促销厂家的“回扣药”,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生开出的“大处方”还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据本市一位多年从事药品不良反应的专业人士透露,近年来本市出现的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居高不下。其中一些抗菌药物出现的频次比较集中,实际上就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生给病人开出了过量的药品,甚至没有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出科学的治疗方案。有关部门已经多次建议各有关医疗机构应认真贯彻并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尽量避免不合理用药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近年也有升高趋势,媒体日前披露的“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实际已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通报多次了,本市在5年前通过媒体公布的材料中就披露了“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产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品种包括双黄连注射液等,品种集中且突出”的内容。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患者过敏性休克、高热、寒战、心悸、胸闷、皮疹、头痛、头晕等,有的甚至出现药物性肝损害。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发展趋势,该专业人士建议一定要有相关举措遏制临床心脑血管药等“大处方”药,否则患者不仅经济负担重,而且后果也会比较严重。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斩断利益链条
一些医药行业专家认为,以药养医的体制为药品行业不正当竞争提供了生存空间,结果使得患者看病贵。过去药品经常出现“一药多名”现象,就是一些企业规避国家政策性降价、抬高产品价格,为医院、医生留出处方“回扣”的空间。国家发改委多次降价,却没有阻止药价虚高,还陷入了“降价——部分药品消失——改头换面提价——招标进医院——再降价”的怪圈。这需要药品监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药品价格管理等部门多方联手,共同治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与百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医药行业问题依旧是代表们讨论的重点。本报记者昨日通过电话采访了正在北京开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医药界的谢子龙代表。据他介绍,对于医卫体制改革的讨论和争论,在每年的两会上都是热点,今年这一话题更是引人注目。他和许多代表一致认为药价虚高根源在于医药链条没有斩断。“如果‘医’和‘药’之间存在利益关系,药价虚高和大处方问题就不会绝迹”。目前,我国80%的药品是通过医生开处方,医院药房卖给病患者的。“以药养医”医药不分的体制使医院处于药品零售的垄断地位,成为事实上的药品零售商,成为利益集团、逐利主体。他呼吁药品企业依照市场规律展开公平的竞争,要通过质量、价格、服务等条件的比拼,真正实现优胜劣汰。谢子龙代表建议在健全的监管机制条件下,实施“医药分开”可采取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记者采访中获悉,今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酝酿多年的新一轮医改方案终于面世。而财政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显示,财政资金将重点支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等五项重点工作。各方的努力将使医药市场迎来更多的阳光,人们有更多希望告别药品利益链条下“潜规则”。
来源: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