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中医药频道 > 中医中药 > 中医诊疗 > 正文
疲劳的中医认识
www.yongyao.net  2009-7-2 11:04:27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保持良好心态,做到“形神合一”,合理组织训练和劳动也是预防过度疲劳的重要因素,注意劳逸结合,恰当安排工间暂歇和工间休息。其他措施如改善训练或劳动环境卫生,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宣传训练、劳动、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加强医学监督,改善伙食,搞好卫生保障。

中医药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疲劳问题,现在仅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

概念及致病因素  中医称疲劳为“懈怠”、“劳倦”、“疲乏”,属“虚劳”、“虚损”范畴,认为疲劳是身体虚弱的表现,“有以劳倦,形气衰少”。虚指人体脏腑气血亏损,“精气夺则虚”。

疲劳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论虚损病源》中分析到:“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或劳于名利……或劳于色欲……或劳于疾病。”但最常见的原由还是“过劳”,即过度劳累。《济生方·诸虚门》认为:“五劳六伤之证……多由不能摄生,始于过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劳伤是因为不能保养好身体,过度消耗体能引起的。

分类  中医将疲劳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1.五劳  五劳就是五种劳损,包括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对体力性疲劳归纳为五劳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度用眼会引起视疲劳;过分懒散会使精神不振;坐的时间太长或是保持静态的时间太长而不运动,肌肉就会松软而不坚实;持续站立、行走而得不到休息,就会引起筋骨肌肉疲乏、酸软。

2.六极  六极指疲劳引起的六种较为严重的机体病理变化,包括筋极、脉极、肉极、气极、骨极、精极。严用和《济生方·论五劳六极证治》称:“盖劳力谋虑成肝劳,应乎筋极;曲运神机成心劳,应乎脉极;意外过思成脾劳,应乎肉极;预事而忧成肺劳,应乎气极;持志节成肾劳,应乎骨极。”
3.七伤  七伤指七种对身心伤害的因素,包括大饱伤脾、大怒伤肝、强力受湿伤肾、形寒伤肺、忧思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伤志。

发生过程  中医认为疲劳损害身体是按以下过程进行变化的:“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积劳成疾”。过劳、情志、外邪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引起的疲劳,多以肝、脾、肾三脏的损伤为主。肝主疏泄,有疏通气血、条达情绪的作用。肝郁气滞则引起脾胃失和。脾主运化,主肌肉,脾运失常则不能生化营养精微物质,可使肌肉四肢无力。肝主筋,肝的精气衰则筋不能动。肾藏精,主骨,肾气伤则精力不济,筋骨酸软,未老先衰,特别易引起性功能阻碍。

1.劳伤肌筋  张介宾说:“人之运动,由乎筋力,运动过劳,筋必疲极。”从事体力劳动过度,容易劳损肌肉筋骨,肝主筋,间接地影响肝气,使气机郁滞,脾气虚,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精神疲乏。

2.忧思伤脾  《灵枢·大惑论》认为过度用脑会引起精神心理方面的疲劳:“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情绪变化无常,则易损及脾胃功能,使水谷精华失运,中气升降失常,食欲差。

宋代李杲在《脾胃论》中也说:“少气,不足以息,倦怠无力,默默不语,寝不寐,食不知味,恶热,动则烦扰……”

3.精气劳损  肾藏精,房事太过,肾气受损,则出现腰膝酸软,遗精。

4.疾病引发  中医对疾病导致的疲劳也有认识,《黄帝内经》认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肾所生病,嗜卧”。

总之,由长期疲劳而演变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个多组织器官虚损、功能紊乱的病理状态,由多种原因引起,仅靠单一的治法难以奏效,中医药介入疲劳的调养,独具优势。近年来,国内外采用中医药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来源:中医中药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