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胃的病理表现,不外乎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寒与热、虚与实的运动变化的结果。一旦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饥饱劳役的失调,就会产生以脾胃自病(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胃肠神经功能证、萎缩性胃炎、胆胃术后综合症等)为本波及它脏复杂而缠绵的病症。本人制定和、疏、温、润、升、降、通、调治疗八法,方随法定,随证化裁,应用临床,得心应手,特介绍如下:
六、降逆平冲法
主证:上述诸病和其他杂证,证见;呃逆、呕吐、嗳气或吐酸涎;或嗳则胸痛上冲咽门,如灼如嘈。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正常。多见于急慢性胃炎,幽门痉挛,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能证,隔肌痉挛,倾倒综合征,妊反应呕吐重症及其它外感热病等。
方选:嗳、呕、吐、呃只是一个症状。一般病愈逆平。如果该症状变为主证,就必须拟用专方。加味二陈汤。
陈皮12克生半夏15克茯苓25克甘草6克;慢性胃窦炎加:蒲公英30克川椒8克;幽门痉挛加:白芍30克枳壳10克;神经性呕吐及倾倒综合征加:代赭石30克白芍30克丁香5克金沸草15克柿蒂4个。小儿杂病呕吐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生半夏、茯苓、生姜);外感热病呕吐难止者用王孟英连苏麻沸饮(黄连、苏叶);妊娠呕吐之重症,多方无效者,用连苏麻沸饮加鲜竹茹。
按:胃为阳土,其性易动、易逆、易升、易越,因此:“胃以降则和”。外感、内伤、饮食不节或肝逆犯胃,或术后气逆(倾倒综合症)皆能引起胃气不降,上逆作呕,甚则上犯胸宇,而肺胃之气,痹塞不通,势皆宣发向上形成胃失和降、肺失清肃,呕逆更剧。因此,善降逆者,必须先通肺胃之气,使之宣降相得,冲逆自平。吴鞠通制宣痹汤,方中用射干、枇杷叶轻宣肺痹而止呕逆,可以借鉴。
选用金沸草、苏叶梗,射干以及枇杷叶轻宣行气之品,加入沉降之剂中,体现了宣、通、降、和的协同作用。生半夏加姜同煎,其力雄倍,并无毒副作用,沪地著名中医结构,从来不用制半夏。金沸草即旋复花的全草,江浙一带称为旋复梗,其性较花为缓,善通肝气,和胃气、降逆气。小半夏加茯苓汤,连苏麻沸饮,方组简单,每愈顽疾,临床医家不能轻视这些单捷之剂的小方。
来源: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