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白蛋白(HA)用于临床已有近50年历史。这么多年来,我们对它的了解究竟有多少? 临床应用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我们是否滥用?下面就这些问题略作阐述。
1.抗休克治疗
20多年来,临床上休克患者的复苏采用晶体溶液还是胶体制剂治疗一直存在争议。Cochrane等认为:白蛋白虽然有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及抗凝作用,可以提高组织间隙静水压及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但是液体的快速交换可能引起对机体不利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患者死亡率,因而建议除临床试验外,不宜使用白蛋白进行抗休克治疗。但另有研究显示:HA对急重症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肾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为HA比晶体液的扩容速度快,需要量少,容量复苏时间短,能更好地改善心排血量及氧的运输功能。一项研究的系统评价提示:血浆白蛋白每下降2.5g/L,死亡危险性增加24%~56%。血浆白蛋白水平<2.0g/dL,患者死亡率几乎是100%。虽然研究者对白蛋白抗休克治疗各持己见,目前尚无一种适用于各种休克复苏的液体,但在临床中推荐三种液体即:白蛋白、代红细胞及高渗性晶体溶液。进行抗休克治疗可以肯定的是:白蛋白具有提高血管内容量、降低循环功能衰竭及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作用,但就其治疗的时机、使用的剂量及其疗程,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大多数人认为在血浆白蛋白水平20g/L时可以考虑使用。而烧伤患者24h以内尽量使用晶体液,24h后可用HA进行治疗。
2.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Belayev,Remmers等指出:HA具有脑保护作用,可以减少梗死面积及脑水肿面积。国内亦有使用中等剂量H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报道。但又有试验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输注HA无科学依据,使用HA虽然可以进行血液稀释,对改善患者存活和功能恢复无明显帮助。笔者认为在极性期用来减轻脑水肿是可以,而恢复期的治疗目前因循征医学依据不足,且药品来源紧缺,价格昂贵,故不主张使用。
3,治疗肾病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大量蛋白尿造成低蛋白血症,医生们常常给予HA进行对症治疗,这个现象在基层医院尤其普遍。那么是不是见低就补呢?肯定不是。是不是视而不管呢?也一定不对。究竟什么时候才补,该怎样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白蛋白的来源有没有减少。肾病综合症的低蛋白血症是因为丢的太多。问题的关键是“堵漏”。因此我们认为加强肾脏疾病的治疗才是关键。而白蛋白水平的高低不是补充白蛋白的唯一指征。近年来,对肾病综合症患者的研究也表明,给予血浆蛋白组对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明显慢于未用血浆蛋白制品组,而且血浆蛋白用量越多,蛋白尿的缓解也越慢。笔者认为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况是主张给予白蛋白治疗:1、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者≤20g/l;2、血容量不足合并低蛋白血症者;3、全身严重浮肿,尿量偏少且利尿效果不理想。使用时还有一点须注意:严重的肾病综合症患者常有肺间质水肿,输入白蛋白过多过快,可以引起肺毛细血管压上升,诱发出现左心衰、肺水肿。另外国内有人报道肾病综合症患儿在入院确诊后第2d,在激素中、长程治疗基础上,加用人血白蛋白静脉滴注,剂量为0.25g/kg-1g/kg,疗程7d,可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认为使患儿血清白蛋白维持在基本正常水平,从而阻断肝脏等脏器在肾病综合征急性期代偿合成各种脂蛋白及凝血蛋白,同时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纠正血液流变的异常,改善患儿的高凝状态。
4.治疗肝脏疾病
(1)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换血疗法。新生儿黄疸输注白蛋白,可以使血清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附着于白蛋白上,减少未结合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的机会,降低核黄疸的发生率.
(2)肝硬化
肝硬化后期常出现大量腹水及严重低钠血症等并发症。肝硬化腹水抽液以后给予白蛋白治疗能有效地防止循环血容量的迅速减少,但对肝硬化低钠血症及进一步控制低渗性脑病的治疗往往不理想。通常需要予严格限水、调整利尿剂用量、口服钠盐或静脉补充高渗盐水等综合治疗手段,但对中、重度低钠血症者效果差。国内、外相继有文献报道人血白蛋白联合高渗氯化钠序贯治疗肝硬化低渗性脑病,能迅速消除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提高疗效。治疗当中应注意:一次给予的量不能过大,滴速不能过快(1.5~2.0ml/min较适合),否则将造成原已偏高的门脉压在短时间内进一步升高,而导致其它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如: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等;对于无低蛋白血症和外周组织水肿的腹水患者,给予白蛋白治疗可能弊多利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