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痹”是指妇人产后气血亏虚,复感风寒湿之邪,痹阻经络,流注于肌肉关节而致。早在唐代就有产后中风之说,如《经效产宝》中指出“产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弱不遂”。民间称为“产后风”。由于妇人产后气血两虚,复感于邪,其症状与正常人感邪所发风寒湿痹症有所不同,并且病情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路志正老师认为,此病不同于寻常之痹症,盖有气血亏虚在先,当以补气养血,调和营卫,再兼以祛风除湿通络,患病日久,多累及肝肾,往往加入滋补肝肾之品,此外,脾胃为载药之舟,气血生化之源,健脾胃应贯穿始终,实为标本兼顾之举,否则,但用大剂辛散祛风之品,徒伤阴血,反致病邪愈加胶结难去,所谓“但风气去,湿气在”,欲速则不达。
有一位复诊患者,产后关节疼痛30年,自述30年前产后“受凉”,遂出现周身关节疼痛,以四肢腕踝趾指关节为重,服用中西药物时轻时重。6年前症状加重,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西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所缓解,但移时复发,且不能耐受西药副作用,遂求路老中药调理。诊时症见周身关节疼痛,双膝、趾指关节疼痛明显,关节稍微肿胀发热,膝关节有“肿块”感觉(拍片检查未见骨质异常),每天靠止痛药维持,时有头昏,畏寒肢冷,纳可,寐安,大便每日1~3次,不成形,舌体胖,有齿痕。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路老看过病人后,在病历上写道:年过五旬,产后气血两虚,风寒湿邪外侵,久而郁阻肢体关节,痹阻不同而成。治以益气养血,调补肝肾,疏风祛湿,佐以止痛消肿。
处方:五爪龙2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白芍各12克,桂枝12克,桑枝30克, 秦艽12克,灵仙12克,桑寄生15克,杜仲12克,狗脊12克,淡附片6克,炒杏仁9克,炒薏仁30克,防风12克,防己15克,萆薢15 克,晚蚕沙(包煎)15克,炒黄柏10克,鸡失藤15克,醋元胡12克,山甲10克。
上方服用两月余来复诊,西药已停,感觉关节疼痛已不明显,肿胀消失,阴天时亦不感觉疼痛,膝关节肿块缩小,唯走路时感觉关节发硬,遂嘱其顺应季节变化增减衣服,适当功能锻炼,以原方加减,继续服药巩固治疗。
路老的处方中,体现了几个方面的意义:五爪龙、当归、川芎、赤白芍益气养血,桂枝、白芍相配,有桂枝汤之意,用以调和营卫,《素问·痹论》说“营卫之气,亦令人痹呼?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和,故不为痹。”这段话中,说明营卫之气调和,风寒湿气不能入侵,人体就不会有痹症,即使有,也能痊愈;反之,如果营卫不调,就容易受风寒湿侵袭而成痹,所以说要治疗痹症首先要调和营卫。
在路老治疗痹症的方中,不论有汗还是无汗,经常桂枝和白芍相配,这也是仲景桂枝汤的临床运用之一;杜仲、寄生、狗脊补肝肾,正如《素问。痹论》所言“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产后痹”一般时间较长,侵犯部位多为关节,涉及筋、骨,所以调补肝肾亦为其治疗大法;桂枝、淡附片温阳散寒通脉;桑枝、秦艽、灵仙、萆薢、薏仁、防风、防己祛风除湿;元胡、山甲活血、通络止痛;佐以炒黄柏清热防止温药太过;方中晚蚕沙和鸡失藤两味药尤为匠心独运,晚蚕沙祛风湿又能和胃,鸡失藤健胃消食又能止痛,两味药既能祛风湿止痛,又能顾护脾胃,体现了路老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全方气血肝肾同调,扶正祛邪兼施,患者多年顽症得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