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学术科研 > 正文
我国科学家一新发现将为帕金森病防治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www.yongyao.net  2010-7-2 17:05:33  来源:用药安全网整理  责任编辑:xiangfeng2004747
分享到:

据《健康报》报道,日前,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在帕金森病发生过程中起关键调节作用的蛋白酶,这一成果将为帕金森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潜在靶点。

据悉,在帕金森病患者的脑中通常可以发现一些称为路易氏体(Lewy body)的包涵体,这些结构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形成的病理学标志。但对这种结构的形成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及包涵体的形成机制,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近日,由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利用果蝇的帕金森病模型进行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在帕金森病发生过程中起关键调节作用。

在果蝇帕金森病模型中,科研人员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的基因进行缺失突变之后,帕金森病症状包括多巴胺神经元死亡、视网膜退变和运动障碍都显著加重,同时标志性的包涵体由于HDAC6的缺失而显著减少。研究结果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对帕金森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包涵体对帕金森病具有保护作用。据悉,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杂志上。

据介绍,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巴金森氏症或柏金逊症。该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患者主要症状为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柔软性,变得僵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