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公布的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2011~2012年,医疗保险要覆盖90%以上的目标人群。而实际上,在去年年底,我国已经有超过12亿人获得了医疗保障。“这是前所未有的速度,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如是评价。
然而,中国医改在努力扩大医改覆盖面的同时,又将如何应对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挑战?医疗保障体系如何满足社会基本需求又不至于浪费?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
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是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到去年年底,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已经覆盖了2.1亿人,新农合覆盖8.3亿人,医保的报销水平也得到提高,职工医保、城镇居民以及新农合的报销水平分别为82%、60%和近50%。
“全民医保来了,来得非常快。”江苏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的主任胡大洋
觉得,“但我们准备不足。”
胡大洋指出,以身份和城乡差别为基础的保障制度,保障水平的差异很大,首先就面临公平的问题;其次,城市和农村医疗保险的管理部分分设,又面临着体制上的问题,可能导致制度之间不能相互衔接,地域差距较大。以县区为主的统筹层次低,管理效率也比较低,同时人口流动快也给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带来诸多问题。
由于目前3种保障体系的制度分设、管理分隔、资源分散,还造成了重复参保、重复建设信息网络和重复建设人员队伍。王东进指出:“以重复参保为例,据我们调查,重复参保率在10%左右,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以10亿人算,10%是1个亿,一个人补助120元,就相当于1200亿的财政资金打了水漂,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信息网络的建设上,一个中等城市的建设成本是6000万~8000万元,全国县级市按600个计算,又是多大的资金浪费啊!”
此外,医疗保险第三方监督机制缺失,也对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严峻挑战。除了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外,王东进也指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也需要体制创新和能力提升,三大保障体系的公平和效率的权衡问题也必须面对。
商业保险应发挥作用
引进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医疗保险体系的补充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顾昕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的保险市场不健全、不发达,居民的保险意识不强。同时,商业医保的发展水平不高,对供方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能力,理赔方面的一些问题也阻碍了居民对商业医保的热情。顾昕透露,他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商业医疗保险保费的筹资不到卫生总费用的6%。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老百姓的健康,胡大洋认为,还是要首先通过政府的力量,让居民有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再逐步发展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并不排斥商业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重点应放在政府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部分。”
王东进也认为,在资质符合、管理成本低、效率高的条件下,可以引入商业医保。
“或许可以尝试社会医疗保险的资金由商业医疗保险管理,但这在短期内不可能成为一个普遍的模式来解决所有问题。”顾昕表示。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商业医疗保险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海闻一直强调,中国医疗体制的问题一是市场没有得到真正发展,二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卫生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市场失灵,也就是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这主要体现在穷人身上,而非富人身上。
“我还是主张今后大部分人通过商业保险获得医疗保障。”海闻指出,政府有限的资金真正要盯住的是所谓的“市场失灵”的部分,也就是支付不起、不能用市场价格支付医疗服务的这部分人群,给予他们基本医疗保障,而富人应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业来解决问题。
- 2010.03.21
- 2010.05.25
- 2010.05.27
- 201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