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年12月,近80岁的黄大伯已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5年。期间,医生许多次建议其可回家疗养或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黄大伯及子女们都不同意,觉得住在医院,心里踏实。
典型:“无家可归”,你咋办?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一病房里,黄大伯坐在床沿与人聊天。若不是穿着病号服,很难让人相信他已在医院住了五年。
从洪医生处了解到,黄大伯几十年前,就有咳嗽咳痰的毛病。年级大了病情逐渐加重。5年前,黄大伯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住进医院。经抗感染等及时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几年来,黄大伯已经习惯了在医院的生活。医院环境嘈杂,他每天都醒得很早,然后躺着,等护工把早点送过来。接下来是医生查房,多数时候他都回答“还好”。和其他患者相比他要轻松得多,除了吃药外,只要吸一些氧气,有时挂一瓶液体。而不少时间,黄大伯连药和液体都无需吃与挂。平时黄大伯与其他病友聊天或看看报纸是主要消遣。尽管单调,黄大伯仍然坚持以医院为家。
医生根据病情,认为黄大伯早已可以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或回家调养。几年来医护人员许多次劝黄大伯及子女,但他都不愿意出院。劝多了,黄大伯火了,抛出杀手锏,说已把自己住的房子卖了,变成无“家”可归!到底有否把房子卖了,医护人员很难去了解清楚,但有一点则明白无疑,老人家是铁了心住院。这下,医护人员傻了眼。
原因:住院似乎更“划算”
虽然黄大伯这样自断“后路”的病人属个别,但像他一样在该院一住就是几年的病人,还真不在少数。其实,在杭州、在全省几乎每家医院都有相同的苦恼。
医院环境远不如家里,黄大伯为何一直不肯出院?他的理由是老毛病容易犯,有医生护士在身边放心,而子女也是这个意思。
笔者采访了几名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长期住院病人及家属,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他们都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护理和疗养,病情随时都可能复发,所以希望有医生护士在身边随叫随到。一位已在该院住了近2年刘姓病人的儿媳妇坦言,就家属来说,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工作又很忙,子女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也无法经常陪他们上医院看病。所以希望老人住在医院由医护人员照顾,自己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但医护人员告诉笔者,患者选择长期住院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一个长期住院的病人,在医院一天的床位费、伙食费和护理费、药费、治疗费加起来,自掏腰包的并不多。但是,一旦老人出了医院,也就出了医疗体系覆盖范围,自费住养老院,就不“划算”了。”一位护士长给算了一笔账。
影响:一人占用30多人医疗资源
长期住院对病人及医院都没好处。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于恩彦教授说:“医院里病人各种各样,病菌自然也就比较多,老人抵抗力本来就相对较差,长时间生活在医院里,受到交叉感染的几率就比较大;同时,一个病房住了两三个人,病人、访客、医生、护士等来来往往,会影响病人休息。”另外,作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于恩彦教授,还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医院里生生死死的例子比较多,即使对健康人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何况是身体并不好的老年人。
当然,医护人员担心的还是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综合性大医院以治疗急危重症病人为主要医疗任务,若患者长期住院,病床周转不过来,一些急需救治的重症病人就可能因为没有床位转院或等待拖延了时间,将会错过最佳治疗期。浙江省人民医院平均住院日为11天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患者如果在医院住一年,等于占用了30多人的医疗资源。
业内人士指出,大医院的床位与宾馆的床位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它包含着技术,甚至是高科技,如果一个病人完全可以出院而不出院,像住养老院一样长期住着,对医院来说就是经济损失。据载,江苏省卫生厅医政处称,该省医疗机构因病人“恋”病房等原因,每年至少损失4亿元。业内人士称,浙江不会比江苏省少很多。
减压:需要多管齐下
笔者了解到,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各级医院都把缩短平均住院日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抓,切实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但像黄大伯这样的病人多了,势必影响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除了患者转变观念、提高“觉悟”外,为大医院“减压”、分流患者还需多方关注:
——加强社区医院的建设,完善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适当增设一批老年病房与病床,来分流患者为大医院“减压”。目前各家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结对,给社区医生技术指导与培训机会,增强社区医院的公信力。
——大力支持开办老年康复医疗机构,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办老年康复医疗机构。
——有关专家提出,相关部门应推出一些解决措施,如适当控制医保“口子”,约束可出院的患者无限制地在医院住下去。
- 2010.11.17
- 2010.11.18
- 2010.11.18
- 20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