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摄入的葡萄糖,正常情况下应该在体内转化为能量,然后以二氧化碳的方式排出;倘若体内代谢不平衡,摄入的葡萄糖便会从尿液里排出,进而导致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肿瘤与糖尿病等人们熟知的常见慢性病一样,同属于人体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那么,是什么因素诱发了恶性肿瘤?这一当今科学家急于破解的谜团,如今被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解。
近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对外正式宣布,该院博士生徐薇和杨辉在著名专家熊跃、管坤良和赵世民等教授指导下,潜心研究两年余,终于发现了一种名叫“2HG”的代谢物诱发神经胶质瘤和白血病的作用机制。这一科研新突破已于昨天凌晨3时许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肿瘤研究的国际顶级期刊《Cancer Cell》上。
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表明,人体内代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但导致该肿瘤发生及恶变的详细机制并不清楚。为了破解谜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的研究团队与国内多家单位联合攻关,首先探明了“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致癌”的可能机制,并进一步提出了由于“异柠檬酸脱氢酶”影响了人体细胞内的活性进而致癌这一新概念。2009年,国际顶级刊物Science率先报道了该研究成果。
该成果报道后,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证实,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后,在人体细胞内会生成并累积一种名叫“2HG”的代谢物。由于“2HG”在癌细胞内累积,它可能是致癌的“元凶”。
“美国同道发现了现象,却并不清楚致癌原因。”赵世民教授介绍说。为此,复旦科研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病理系刘颖老师及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彦辉研究员等,开始了新一轮攻关,并在国际上率先取得突破:率先证明“2HG”作为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后生成并累积的代谢废物,一般在人体细胞中含量很低,一旦“2HG”大量累积,就会促进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因为“2HG”的累积,可以直接抑制包括人体内“组蛋白去甲基化酶”与DNA去甲基化酶在内的多个重要双加氧酶的活力,而“双加氧酶”是人体内可控制多种细胞功能的生物酶,如果它们的活性降低,就可能导致癌症发生。换言之,双加氧酶的活力降低后,会改变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方式,进而诱发肿瘤。人细胞内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高低,是由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活力来控制的,控制得好,人不会罹患癌症,反之,易患癌症。
《Cancer Cell》在其新闻发布稿中认为,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团队所取得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在于,发现了以人体内“代谢物”为核心、众多双加氧酶参与、控制癌细胞发生和恶变的新途径。该发现可能对寻找新的神经胶质瘤治疗靶点有积极的作用。
据了解,目前在治疗神经胶质瘤中尚无特效药,均以手术为主,且极易复发。专家认为,该研究为包括神经胶质瘤在内的多种人类肿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与干预方向,同时也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继续处于国际前沿地位。
- 2011.01.06
- 2011.01.18
- 2011.01.18
- 201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