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中医药频道 > 中医中药 > 中医动态 > 正文
四因素推高中药材价格 囤货炒作说法难成立
www.yongyao.net  2011-6-7 15:36:25  来源: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近期,中药材价格飙升引起各方面的共同关注,而天灾人祸(炒作)则成为舆论分析的主要聚焦点。笔者从事中药材采购、保管、养护、营销、管理、投资、价格等工作40余年,认为推高中药材价格的有四因素:

一、货币因素

货币发行量增大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这是经济、金融界人士的共识。最近几年,各阶层群体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收入的增加,必然转化为购买力。可以这么说,购买力决定价格。大到住房,小到菜篮子,水涨船高,价格逐年攀升。中药材属于放开定价,由市场自由调节价格的商品。如果长期处于价格凹地,在比价效应的作用下,其价格就有可能在短暂、急促的过程中完成补涨修正,对老百姓形成比较强烈的心理冲击。而不论物价上涨的节奏快或是慢,都不会以人们“只涨工资,不涨物价”的愿望为转移。

二、用途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悄然改变。中药材的属性从最初单一的防治病,向滋补膳食、保健养生、酒水饮料、洗涤化妆等多个领域迅速延伸。不断创新问世的各种和中药材有关的产品,对原材料产地、种类、质量、规格、数量超过常规库存量的需求,由多路收购大军所形成的竞争之势,牵引着中药材的价格从整个产业链的源头一路走高。

三、生产因素

市场上537种常用中药材中,除矿物类及少数稀缺品种外,大多数植物、动物种类都可以人工种植、养殖。我们看到,一方面,种、养成本在增加。另一方面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并形成规模化的还不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跻身于农副产品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系列中的中药材,同样没有走出农民口中“少了就赶,多了就砍”的怪圈。眼下炙手可热的三七,以60头为例,零售价每千克400多元,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零售价一度每千克仅为60元。当年,农民损失惨重的直接后果就是极大地挫伤了三七种植、生产的积极性。

四、自然及人为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上局部气候异常,对中药材的生产、供应及价格没有造成大的波动。究其原因,各地医药(药材)经营企业有超过一年的库存量。近日,有权威媒体文章称,中药材大面积缺货应该是有人大量囤货,有人在炒作。先说囤货,一般药商没有中药材保管、养护的技术和条件,作出大量囤积居奇的臆断未免过于轻率。再说炒作,不排除少数中药材品种有游资推波助澜,跟风炒作。但84%的中药材品种,平均价格涨幅109%,(中国中药协会监测数据)仅凭没有合力的游资,是炒不动如此大面积、沉甸甸的中药材现货大盘的。

综上所得,中药材价格脱离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有其必然性、合理性。面对今天的中药材价格,我们既要理性认识,坦然面对,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对极少数恶意炒作的行为应进一步加强监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