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药”鱼精蛋白注射液全国大面积告急,广州、武汉等多地医院内,因为鱼精蛋白的断货,逾九成心脏手术被暂停,数以万计心脏病患者的生死大权掌控在几家鱼精蛋白生产企业手中。在各方关注下,国家药监局协调相关企业,展开应急生产。一场危机看似被化解,更多危机却在伺机而动。
鱼精蛋白作为心脏病手术中用药,每年的需求量并不大,即使只有两三家企业生产也基本可以满足供应。因此,这一独门药之前并不被人所熟知。如今出现全国性的缺货,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鱼精蛋白是从某些鱼类新鲜成熟精子中提取的一种碱性蛋白质的硫酸盐。其注射剂是心脏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药品,无其他药品可代替。 从技术方面来讲,由于其只能从鱼的精子中提取,不能化学合成,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量。加之今年以来,受季节性、环境污染,技术革新等多因素影响,原料供应严重短缺,直接导致鱼精蛋白供应告急。
实际上,廉价药短缺并非第一次“浮出水面”。近些年来,除鱼精蛋白之外,像金霉素眼膏、红霉素注射剂、氯霉素眼药水等曾经受到市场追捧的廉价药,也曾出现过局部短缺,或消失匿迹。这些药品具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即“廉价”。
以鱼精蛋白为例。据了解,作为甲类医保药物鱼精蛋白注射液,其身价十余年没有改变,目前执行的仍是十几年前的政府定价。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今天,所有商品都在涨价,原料成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高居不下,药品成本或早就超过了定价。作为没有替代品的心脏手术独门药价格却十年如一日。企业在商言商,利润微薄,生产积极性受挫,唯有停产。维持生产的,要么为保市场。要么推出替代产品,“更名换姓”再申报定价。
“类似鱼精蛋白的低价药品短缺,表面上看是市场供应问题,深层次看,是药品价格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直言,“价格机制不顺,不仅不能反映药品应有的价值,甚至不能覆盖其基本生产成本,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程度影响,必然导致药品‘降价死’。”
可以说,是畸形的药品招标制度与国家对药品价格管制合力推动了对廉价药的“退市”。
价格管制固然能惠及于民,但其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不久前,蜀中制药就爆出板蓝根以苹果皮作原料的丑闻。当价格管制过严的时候,企业无利可图,不是退出市场,就是减少投料或者以次充好,甚至弄虚作假,影响药品安全。在基本药物招标中,当低价中标的企业没有获得所需的采购数量,不能得到量产带来的经济效益时,断供就成了企业自我保护的形式。
针对救命廉价药日渐稀缺的尴尬状况,早有业内人士提出建立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这在其他欧美国家早已成熟的制度,在中国推行却非易事。事实上,在中国,1000种药品中,有995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于明德表示:“中国并不需要这样的药品储备机制。鉴于资金、规模等因素,在我国建立起这样一种制度并不现实。即使是建立了健全的药品储备机制,也不可能覆盖鱼精蛋白这样的日常所需普通药品。”由此看来,建立储备机制并不是当前解决廉价药短缺的良方。
没有长效的机制,却不乏“权宜之计”。每每有危机出现,有关部门都会“及时出手”,化解危局。中药材价格“高烧”不退,8月,发改委就发布党参了“清仓令”,责令经销商出货;此次鱼精蛋白紧缺紧急,药监部门也是紧急协调企业生产,化解“燃眉之急”。但看似应急的临时措施,却不免被质疑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于明德指出,行政干预实是有关部门对市场调节机制的越俎代庖。不但没有破解实质性的难题,还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药品价格本应交由市场调节。
“市场具有发现价格的机制,只要竞争公平而充分,效率就能提高,成本就能降低,价格就会趋于合理。政府所要做的,是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不断提高医疗保障的水平,”媒体评论员盛大林分析说。
药品生产及销售如果实行市场化,鱼精蛋白等药品的价格可能会有所提高,一只原价仅十多元“救命药”,如果涨到二三十元,在当前的物价水平下,无论医院还是患者,其实都是能够接受的。
- 2011.01.24
- 2011.01.24
- 2011.08.04
- 2011.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