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学术科研 > 正文
新方法实现无创诊断肝纤维化
www.yongyao.net  2012-10-25 21:03:20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由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王吉耀带领的肝纤维化研究小组,经过十余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靶向于整合素αvβ3受体的分子影像可识别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肝脏病学》上。

据了解,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等进展至肝硬化的必经之路。因此,早期识别肝纤维化的存在,在慢性肝病的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在决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时,除了参考肝脏炎症情况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是否存在纤维化以及纤维化的程度。

目前,临床上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但由于它们是有创检查,可引起出血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不适合用于进行慢性肝病患者的筛查、随访疾病进展及治疗效果。此外,标本的取样误差、观察者之间诊断的不一致等都影响了肝纤维化的诊断。因此,目前临床上缺乏理想的可准确识别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方法。

自2005年起,王吉耀小组开始开展“靶向分子影像学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运用”研究。研究人员利用代表不同发病机制的多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发现肝组织内整合素αvβ3受体的表达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或缓解而增加或减少。同时,他们利用免疫荧光双染色的方法,进一步识别了在纤维化的肝组织中表达整合素αvβ3受体的细胞主要是活化的肝星状细胞。随后,研究人员合成了针对整合素αvβ3受体的cRGD环肽,利用SPECT影像的方法显影同位素标记的cRGD环肽在大鼠肝脏内的结合情况。他们发现,随着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cRGD环肽在肝脏内的结合量逐渐上升。因此,该方法可识别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

相关专家认为,该研究用靶向分子影像学方法,为慢性肝病的肝纤维化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

王吉耀表示,目前该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延伸,今后将可能运用于临床上随访慢性肝病患者的预后、决定其治疗策略、评估治疗效果等多方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