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学术科研 > 正文
科学家发现干扰素抗乙肝病毒新作用机制
www.yongyao.net  2012-10-30 19:45:41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孟颂东课题组发现了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新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病毒学期刊》。

据了解,使用干扰素(IFN-α)和抗病毒药物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手段。干扰素治疗是目前药物治疗后持续应答率最高的治疗方法。少数患者在治疗后,可伴随表面抗原转阴,达到治疗慢性乙肝的终极目标。但干扰素对不同乙肝患者的疗效差异很大,学界对此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该课题组郝军莉等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发现干扰素可显著下调肝细胞中丰度最高且特异表达的小RNA——miR-122的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干扰素不是主要在转录水平调节miR-122,而是上调至少一种干扰素活化基因(ISG)——NT5C3的表达。

同时,NT5C3 mRNA的3’-UTR包含有miR-122的作用靶点,大量表达的NT5C3 mRNA以“海绵”吸附方式抑制并下调miR-122。由于miR-122可显著抑制乙肝病毒的表达与复制,因此miR-122的下调对干扰素抗病毒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部分解释了干扰素对乙肝疗效差异大的原因,同时,该研究也为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提供了依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