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学术科研 > 正文
复旦大学学者首次发现IgM受体 或可用于免疫性疾病治疗
www.yongyao.net  2012-11-29 13:41:23  来源:健康报   责任编辑:huyen
分享到: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王继扬教授课题组经3年攻关,找到被誉为机体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第一道防线的免疫球蛋白IgM的受体。IgM与受体结合后,不仅可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且可以抑制自身有害抗体的产生,该研究对治疗人的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该成果相关论文已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液中存在的抗体,它具有清除机体内病原体的重要功能,而免疫球蛋白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IgM抗体直接与病原体结合后可抑制病原体的活性,不让其发病、发展,并可通过特殊途径来融解病原体,阻止感染的扩大。早在40年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就发现B淋巴细胞表面有IgM的受体,并有证据支持这一推断,但一直没有找到该受体。

王继扬教授课题组运用基因敲除技术成功培育了一种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并分析这种小鼠在缺乏该基因的状态下,在免疫功能和自身抗体方面会产生何种结果。经艰辛工作,研究人员终于首次发现了该受体的基因FcμR。研究发现,外来病原体侵入FcμR基因被敲除的小鼠后,出现明显的免疫缺陷状况,其抗体下降至正常小鼠的1/3以下。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免疫缺陷是由于FcμR基因敲除后,B淋巴细胞在受到外来病原体刺激后,不但不容易被激活,反而容易造成死亡。相反,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大量有害的自身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