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整治对抗菌药物过度使用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生处方行为的激励机制没有触动,医生由于“整治”遭受的“回扣”损失,通常能以替代药品加以弥补。
近日,卫生部本年度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项整治活动督查结束,正进行效果评估。这项自2011年4月开始,为期三年的整治,每年由卫生部医政司下发整治方案,对医疗机构主要是二级、三级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范围、数量、权限和监测等各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在整治的第一年,抗菌药物的用量和等级出现了明显下降。2012年,这项整治的范围和力度有增无减。然而,种种迹象表明:2012年抗菌药物的使用虽呈下降态势,但降幅应低于2011年。
卫生部之所以下如此大的力气,对抗生素滥用现象进行整治,实在是由于我国的抗生素滥用情况太严重了。卫生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对待抗生素,现在已经到了“非限不可”的地步。我国人均年消费抗生素量在138克左右,这一数字是美国的10倍,全球第一。而临床调查显示,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数不到20%,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
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会大大加快细菌的耐药性,未来,或将面临超级细菌威胁。这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人类可能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
在此背景下,卫生部提出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目标,以期在医院内部形成保障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制度。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每天40DDD(DDD为限定日剂量)以下。
然而,不曾想,医院成为了卫生部整治过程中遇到的第一道坎。医生在处方中“开抗生素,不写抗生素”的情形十分常见。此外,不少医院还采取将抗菌药物使用率限制平均到每个科室、选用DDD低的抗菌药物、为达到DDD指标而盲目减少抗菌药物用量等办法,以应对检查。
这第二道坎,出在药厂。这边厢,一位医药代表向笔者“炫耀”,虽然卫生部整治的火把烧得很旺,但是他经过“做工作”,公司的抗生素销量未受多大影响。而另一边厢,广州某高校学生于小姐向笔者诉苦,被高价抗生素“剥削”了一把。由于咽炎发作,她在广州某三甲医院治疗,一看处方单上的高价药,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盒消炎药就要200多元。而这都是医生和药代联合的结果。
第三道坎,出在患者身上。调查报告显示,有23.9%的居民选择感冒之后马上使用抗生素,还有8.9%的居民选择在腹泻之后马上使用抗生素,36.6%的居民家中常备有抗生素药品,线上调查当中有61.4%的居民家中常备有抗生素药品。有医生感叹,自己还曾因为不给患者开抗生素而被抱怨。
要迈过这三道坎,绝非易事。有业内人士就尖锐地指出了根本问题所在:专项整治对抗菌药物过度使用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生处方行为的激励机制没有触动,医生由于“整治”遭受的“回扣”损失,通常能以替代药品加以弥补。
这可谓说到了点子上。当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抗生素整治,之所以会被指“不对症”,就是因为没有对准问题的靶心进行射击。但笔者认为,主管部门势必也对这一情况心知肚明,只是囿于当前的现实,短时期内难以改变这种现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前两道坎短时间难以跨越的情况下,笔者想,我们不妨从抗生素整治中遇到的第三道坎着手,让患者先尽快“觉醒”,充分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进而形成倒逼机制,迫使医疗机构少用抗生素。
- 2011.01.04
- 2011.04.23
- 2012.04.24
- 2012.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