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15年6月9日电 /美通社/ -- “互联网+”就像投入湖心的一颗巨石,正在医疗行业激起千层浪。互联网+ 医疗产生的化学反应,逐渐打破传统医疗模式的坚冰,改变着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这场需要跨越众多天然屏障的改变,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还是润物细无声的改 良?众说纷纭。互联网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模式来改变传统医疗,且这种模式要符合医学自身的规律?挂号网创始人兼董事长廖杰远近日深度探讨了他近年来对互联网及医疗的认识和思考,完整披露了挂号网在这样的思考下所采取的推进战略,诸多内容更是首次公开谈及。该段分享在《微医》刊物上也有转载。
找熟人托关系,到最好的医院,找大专家,排长队……好像已经成为老百姓默认的就医“程序”,似乎不到大医院,不找大主任、大教授,就无法放心看病。 究其原因,造成10 亿百姓“看病难”的核心结症有两个:第一,供需信息不对称。医生和患者、医院和患者之间,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过去医院信息化都是“内部的信息化”,服 务对象是医院和医生,对百姓来说没有渠道去了解。各医院之间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百姓必须到医院里才能获取信息服务,造成长时间排队及等待、拥挤;第二, 医疗资源的运用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优势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一线城市,尤其是核心的医生资源,出现“大专家有品牌没时间,小医生有时间没品牌”的尴尬。
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均衡医生的经验与时间资源?互联网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能量。在廖杰远看来,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促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医院的窗口外移
2010 年到2012 年,挂号网以挂号服务作为切入口,创造性地打开了医院的内外网,把医生出诊的信息同步给百姓,再把百姓的预约信息同步给医院;2013 年开始,挂号网将医院的窗口外移到手机端,并逐步与医院进行深度连接,从分诊导诊、预约挂号到在线支付挂号费,再到院外候诊、查询检查检验报告、健康档案 管理,挂号网让医院的就医流程更为高效,也让数亿百姓的就医之路变得更为便捷和畅通。以挂号网与上海红房子医院合作推行的“分时预约”为例:医院原来 7:30 开始挂号,排队人员就已经排了好几圈。分时诊疗实施后,门诊大厅早上的排队队伍明显变少,排队就医的时间缩短至15 分钟。这项尝试获得了患者的满意评价,也让医院受益良多。
第二阶段,促进医生资源均衡配置
从国内外医疗制度的对比中,廖杰远坚定了这样的想法:将稀缺的专业资源扩大化,才是移动医疗要突破的本质。在欧美国家,90% 以上的首诊是由家庭医生来完成的,专科医生的患者都要有家庭医生转诊单。因此,全科医生和专科专家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分配,这样的医疗体系很有效率。
在中国,确实存在医疗资源布局先天设计缺陷和后天“修补”不足的问题。一直以来,在农村,上世纪大力发展的赤脚医生成为解决基层医疗需求的主力军。 在城市,几乎“一边倒”地发展三甲医院。由于中国没有家庭医生制度,导致三甲医院原有的诊治疑难病症和教学、科研的定位被异化为“头疼脑热、伤风感冒都去 找大医院的大医生”。因此,这种需求的一边倒使得医疗服务体系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所以,造成“看病难”问题的 重要原因在于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衡,而不是医疗资源不足。
如何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挂号网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索:
首先,探索分级诊疗。4 月1 日,习大大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制订分级诊疗的指 导意见,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动各级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 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即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眼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挂号网也在协助推进。廖杰远 认为,能否提升基层医生的公信力,直接关系到分级诊疗的进展。这个公信力,实际上就是基层医生对患者病情综合的解决能力。
其次,探索团队医疗。国外,拥有120 年历史的梅奥诊所,一直秉承着“团队医疗”的理念。国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团队医疗方面也有独到的探索。虽有珠玉在前,但廖杰远深知这是一项全新的实 践:“从根本上而言,我们要构建跨区域甚至跨学科的团队医疗,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专家的经验和基层医生、年轻医生时间的有效结合。”
“这样,很可能有机会通过互联网,形成一个新的、基于医生团队协作的、高效的就医流程。”廖杰远做出这样的判断。
第三阶段,提升整个医疗服务产业链
首先是开展远程医疗。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多次发文推动、鼓励远程医疗的开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 根据实施主体,将远程医疗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方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向另一方医疗机构的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是机构和机构之间的远程医 疗服务。第二类是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患者直接提供的远程医疗服务。挂号网的“微医门诊部” 正是按照第二类标准设立的,已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批,不久之后将为患者提供基于面诊基础和面诊数据的远程复诊服务。廖杰远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远程医疗会 有一个爆发式的成长。在美国,接近2/3 的复诊是通过远程医疗完成的。一旦“微医门诊部”进入规模运营,十万医生在同一天通过互联网在一家“门诊部”为百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景将可能成为现 实。
其次是对药品行业的促进。互联网的应用会改变药品的流通方式,变成 C2B 的模式。让患者以处方为纽带,根据自己的需求,与药品供应商直接对接。届时,效率会大幅提升,中间成本会大幅度降低,随之而来的是价格也会下降。大量患者 的需求直接反馈到终端,会促使商家改进、升级产品。
最后是对健康险的促进。随着医疗机构、供应商的多元化,健康险会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支付方式,商业保险会促进 HMO 等健康管理形式在中国的普及。
布局未来
“微医集团”所借助的“微医”平台,只闻其名就带有浓烈的“互联网+ 医疗”色彩。“微”,是互联网的缩写。“医”,代表的是所处的行业。因此,作为互联网医疗的代表性平台,“微医”一直致力于让百姓就医行为更有效。就像微 博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微信的出现,改变了通信方式;微医的出现,也将会改变百姓的就医方式。
在廖杰远的布局中,微医平台有两个专注点:一是机制创新,二是技术系统创新。
机制创新的首要表现,就是让患者找到对的医生。即患者在就诊前先提交病情主诉,由微医团队的分诊组来做精确分诊;第二个表现就是让医生形成紧密协作 团队,什么样的医生接诊什么样的病人。分诊组会根据相关团队的擅长、距离患者就医位置的远近、便捷度来做划分;第三个表现便是医生之间的协作和协同。通过 “微医”APP,医生间能进行紧密协作、会诊、转诊,专家对团队成员进行辅导、教学,团队成员能更好地分享经验、共享品牌、分配时间。
而做到系统创新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平台,这个平台要具备两大核心能力:第一是强大的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能力。“微医”就像医疗圈的“微信”,专家可以 和其他成员一起做协同科研。比如把某个手术的视频放到群里,其他医生不仅可以观看,还可以充分交流和讨论。针对典型病人和病例,也可以随时开展讨论;第二 个则是强大的病人输送能力。如今,每月都有800-1200 万的患者在挂号网上找医院、找医生。而在过去几年里,挂号网已为超过两亿人次提供了就医服务。
廖杰远更明确表达了对互联网+医疗未来走向的看法:随着互联网与医疗的进一步融合,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将形成“双中心”:医院与医生并重,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并重,分级诊疗和团队协作将会成为其中的“新常态”。
扫一扫,一起“微缩医者人生,微观医患关系,微视移动医疗”。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医生公众号(也可微信搜索:微医生)。
媒体联系﹕
联系人:侯丹
办公电话:+86-10-6466-0026
电子邮件﹕houdan@guahao.com
Photo - http://photos.prnasia.com/prnh/20150608/0861505036-a
Photo - http://photos.prnasia.com/prnh/20150608/08615050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