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真蜂蜜稀少甚于熊猫 现行国标难鉴蜂蜜真假
www.yongyao.net  2015-7-28 10:27:30  来源:  责任编辑:cq高川
分享到:

蜂蜜行业一直以来是造假“重灾区”,频频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就连北京百花、冠生园、中粮等几个行业内最大、最知名的老字号品牌都曾被曝出在蜂蜜中掺加糖浆,难怪很多人说熊猫珍贵,不如真蜂蜜珍贵。
201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蜂产品协会副会长宋心仿等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建议从重打击蜂蜜制假售假行为。由于我国具有强制功能的 国家卫生安全蜂蜜标准至今尚未修订完成,而现行国标难鉴蜂蜜真假,致使基层打假缺乏强有力的执行依据,宋心仿认为,这是蜂蜜市场混乱、假冒伪劣成灾的主要 原因,需尽快制定出台具有打假功能和辨别真伪方面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确保打假及监管过程中有方法可用、有法律可依。

蜂农揭蜂蜜黑幕  掺假造假已成行业潜规则

张阿姨是黑龙江有名的蜂农,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养蜂,曾是当地供销社的“品蜜师”,一尝一看就能确定原蜜的品质和种类。改革开放后,张阿姨成了当 地私人蜜厂的员工。可近些年,蜜厂老板为降低成本,强制收取未成熟的水蜜,再与糖浆混合,制造出贴有“纯正蜂蜜”商标的成品,让张阿姨十分心。张阿姨 说,“现在的蜂蜜一大半是人酿的,做不做假全凭良心,即使是国内知名的大品牌,也很难再找到像当年那样的真正的好蜜了。”

据记者调查,蜂蜜造假早已成为业内人尽皆知的“秘密”,每年相关部门抽查后都会曝光问题产品,但蜂蜜产品生产质量缺乏统一、强制的标准,质检、卫生、 工商等监管部门疏于日常监督管理,同时不法厂家为了追求利润、降低成本而制假造假,让大量伪劣蜂蜜流进市场,上了消费者的餐桌。若要杜绝假蜜,规范蜂蜜行 业,强化市场监管成为了重中之重。

国家标准亟待调整  不可继续“保护”假劣

近些年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但蜂蜜产品的掺假情况却一直未得到扭转,其主要原因源自现有国家标准的不完善以及监管缺失。

经了解,我国现行的蜂蜜新国标——《食品安全标准 蜂蜜》(GB 14963-2011)标准中提到:“蜂蜜只能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其中果糖和葡 萄糖含量至少要达到60%,蔗糖含量不得超过10%。”尽管蔗糖的含量不多,但这一规定却无疑承认了加糖的合法性,为行业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新国标发布之后曾一度引发行业内的争议。2011年的蜂蜜国标实施前,尤其在真实性要求方面,原有标准GB18796-2005在第4.5章节《真实 性要求》中,作了以下三条强制要求: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淀粉类、糖类、代糖类物质;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防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异物;如果在蜂蜜中添加其 他矿物、生物或其提取物、分泌物、工业生产物质,不应以“蜂蜜”或“蜜”作为产品名称或名称主词。

而2011年出台实施的国标GB14963-2011则主要是偏向卫生方面的标准,而不是主要侧重质量方面的标准。业内人士表示,现行标准与 GB18796-2005标准重复的仅是感官要求、蔗糖含量、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理化要求、卫生要求,并没有对GB18796-2005标准的其他要求作出 规定。“GB14963-2011更侧重于食品安全卫生,更多关注微生物指标、农药残留等,而不是产品真假等质量问题。”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规定了蜂蜜的 定义及蜜源,对理化指标及微生物等方面也有详细要求,但新国标主要是从安全角度出发,对假蜂蜜仍难以检出。

假蜂蜜长期泛滥不绝,暴露了蜂蜜行业失范与市场监管的缺位无力,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利益,只有尽快依法出台强制性的产品质量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同 时加大职能部门在生产、销售环节中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蜂蜜造假,“久病缠身”的蜂蜜行业才可能恢复健康。我们喝蜂蜜不仅要求喝不出病,还要喝到真正有营 养价值的真蜂蜜,安全性和真实性都必需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