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讲述年轻女孩熊顿坚强与抗击肿瘤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引发观影热潮。影片中医患齐心协力,共同面对肿瘤的故事,让人很是感动。从事肿瘤专业15年,现任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肿瘤科主任张建忠,就是一位尽心与众多患者共同挑战“肿瘤君”的专家。
张医生擅长多种实体肿瘤的综合治疗,如靶向治疗、放化疗、生物免疫治疗等,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于2015年1月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 创建的肿瘤精准治疗室,专注于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化疗用药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在解决肿瘤患者耐药性、转移复发等问题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得益于精准医 疗的治疗理念,张医生帮助很多患者减轻了对癌症的恐惧感与压力;张医生在肿瘤精准治疗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利用基因检测技术为患者制定出更加精准的个体化肿 瘤治疗方案,收获了患者的信任和业界的认可。
医者故事
没做基因检测,我不会推荐患者使用靶向药
近年来,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市场上一片红火。但由于盲目、不规范的使用靶向药物,出现了患同一种肿瘤,服用同一种药,但有的人有效,有的人却无 效甚至复发的问题。张医生在此温馨提示: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吃靶向药物。“因为靶向药物的原理是找到致癌驱动基因后“精确攻击”,不同的基因点出问题,用的 靶向药物是不一样的。“张医生解释说:”在我国,最近一两年,多种靶向药物都已经进入临床应用了,但相关的“基因突变检测”还远远没有普及,很多医生都还 是靠经验和临床统计结果判断是否用药,用什么药。这种不以基因检测为指导的靶向治疗不仅浪费金钱,还耽误了患者宝贵的治疗时机。因此肿瘤专家张建忠强烈建 议:在选用靶向药物前一定要做相关的基因检测。
不全面的基因检测报告让靶向药变成了“毒药”
张医生说自己接诊的一位病人赵女士,就是因为不全面的基因检测而用错药导致肿瘤转移复发的。赵女士在使用靶向药之前做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是 EGFR的敏感突变,于是在其主治医生的建议下接受了肺癌的靶向治疗,服用易瑞沙和特罗凯。但是经过一段时间,靶向治疗非但未奏效,癌细胞还出现了扩散转 移的情况,其主治医生对此解释是:体外小鼠培养和人体体内用药有一定的差异,赵女士正巧属于无效的特例。赵女士为此感到非常困惑,走投无路之下来向张医生 求助。
针对赵女士的情况,张医生推荐其去做更加全面的肿瘤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赵女士确实是EGFR 突变阳性,但是其EGFR基因上的20号外显子突变可对EGFR 抑制剂(前文提到易瑞沙、特罗凯均属此类药物)产生耐药,所以赵女士在服用一段时间的易瑞沙、特罗凯后,耐药性的出现导致无法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 而加速病情的恶化。Oseq-ctDNA肿瘤基因检测分析出,适合赵女士的高敏感性、低耐药性的用药组合为阿法替尼联合西妥西单抗。
对于赵女士这样因为不全面的基因检测而用错药的特例,张医生十分愤慨:现在有些医生即使有“靶向用药前要做基因检测”的意识,但却不知不全面的 基因检测对于病人来说是无益的甚至有可能是致命的。只有全面检测与癌症相关的基因才能根据自身的基因突变情况,提高用药精准度和治疗效率,抓住最佳治疗时 间,节省治疗成本;否则基因检测这项技术难以发挥它指导肿瘤精准治疗的意义。
“微信咨询”服务,一对一解决患者困扰
张建忠医生发现,肿瘤患者大多惶恐和无助,当有病人拿出一长串的问题清单时,张医生总是耐心解答,尽量让病人疑虑消除。他说:“凡是来就诊的病人都是将生命托付给我,所以必须认真看好每一位病人。”
与其他知名大医院“排一晚上号,只能聊几分钟”不同,张医生给每个病人至少半小时接诊时间;患者可以得到他的手机号,随时致电沟通病情;不仅如 此,张医生创建的肿瘤精准治疗室已开始为肿瘤患者提供“微信咨询”服务,一对一的解决患者的问题(添加微信“zhongliufangzhi2015”可 在线咨询肿瘤专家)。张医生说:“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他相信,让病人的内心得到安慰,有时甚至比药物更管用。同时,张医生希望通过这 种方式能够帮到五湖四海的肿瘤患者,实时解决他们的困扰。当问到张医生微信咨询服务是否会带来更多压力时,他笑着说:“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是肯定的,但我 们每个人的治疗过程都是一次宝贵的数据,都在不断丰富和补充精准医疗大数据库和“癌症知识网络”的共享,医生可以根据其他类似病例的治疗情况,获得诊疗策 略方面的建议,从而持续推进癌症精准治疗的发展。”
张医生从诊治患者的过程中越发感受到基因检测对于肿瘤精准医疗的重要性,张医生也在向医院的同事普及精准医疗这一思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精准医疗的发展做一点贡献。
手机微信扫下面二维码或者搜索“zhongliufangzhi2015”关注微信“肿瘤防治与基因健康”,即可与张建忠医生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