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销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107篇中国作者的文章,称这些文章的发表者伪造同行评审,论文投稿者“既是运动员,又充当了裁判员”。
此次事件是2015年该集团撤稿事件的延续。2015年8月,德国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撤销10种期刊64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自2015年以来,国际著名出版机构相继撤销一批已发表的论文。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撤销12种期刊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2015年10月,爱思维尔公司撤销5种期刊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撤销文章涉及的单位不乏中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和重点高校。思考其背后原因,有学术品格的问题,更有体制机制的背景因素。
中国科协九届名誉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王兴25日告诉记者,中国的科技评价导向、人才评价体系和学科评价体系出了问题,部分单位把在国外期刊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作为升职、评职称的主要衡量标准,致使医生一味地追求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在临床医学上造成了很多扭曲的现象。
“‘科研至上’的现状让投机取巧的科研人员想尽法子在国外学术期刊刊登论文,甚至造成了‘学术腐败’。”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法律系教师邓勇说,这种“学术腐败”造就了学术圈的熟人社会,严重干扰了评审的秩序。
王兴认为,几次撤稿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的人才、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不是靠一篇篇论文打造的,而是一个个真实病例,一次次经验累积,一个个艰辛的临床研究造就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邓勇表示,从产业角度看,国外学术期刊把中国市场看的较重,因利益而愿意接受中国论文,其半推半就的态度也成了学术造假的温床。
“国外期刊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甚至与第三方中介勾结,变相纵容论文造假。”王兴说,但不管怎样,弄虚作假、捏造同行评审人,作假的科研人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没有底线的做法让整个中国医疗界蒙羞。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中国医疗评价体系势必要做出改变,科研只能作为参考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因素。”邓勇建议,国家层面也要尽快出台监管办法和惩罚机制,对学术作假零容忍,严惩不贷。科研人员自身要实事求是,多注重论文的内容,而非想着“抄近路”。
王兴也认为,评价体系的导向必须改变;同时,也应正确对待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不要让科技成果“国内开花国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