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在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或针刺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病程呈周期性,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可自发,也可因面部冷热刺激、说话、咀嚼、刷牙时发作。属于中医“面痛”“偏头风”“齿槽风”等范畴。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说:“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
中医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所致。外因头面三阳经络感受六淫邪气,内因多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节,以致脏腑损伤,气血瘀滞,痰浊内结而病。在六淫之中,尤以风邪为主,风邪每与寒、火、痰等兼夹合邪。当头面部脉络遭受风寒之邪侵袭,风寒凝滞,痹阻络脉,致使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对因风寒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可采用葛根汤加减治疗。
病案举例
患者,女,57岁,退休工人。主诉右面部反复发作性疼痛6年,加重4天。6年前,患者与他人争吵后出现右面部疼痛,此后每逢情绪紧张或被冷风吹着即发作,开始时痛感不明显,一两秒钟即消失。后面部疼痛的症状逐渐加重,呈刀割样或针刺样,每次发作持续十几秒钟,长时一两分钟,每日发作数次,大声说话、刷牙、进食等均可诱发剧痛,间隙期无任何症状。神经系统检查:面部无感觉及运动障碍。头颅MRI提示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排除颅内占位病变。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曾口服卡马西平、氨酚待因片等药,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局部曾用无水酒精封闭治疗,也效果不佳。患者4天前外出时突遇风雪天气,即发生阵发性剧烈疼痛,连及面部肌肉抽搐,痛势如刺如牵,手不能摸,巾不能近,伴面色苍白、畏寒、身困、不易出汗、项背拘急、睡眠欠佳等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紧。
西医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中医诊断:面痛。
中医辨证:风寒之邪侵犯头面三阳经络,风性善变,故面痛频发,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不通则痛。患者伴畏寒、身困、项背拘急等症状,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而导致经气不利;苔薄白、脉象浮紧,为风寒外束之征。故辨为风寒面痛。
中医治疗:以疏风散寒,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治。给予葛根汤加味:葛根30g,麻黄15g,桂枝15g,白芍30g,细辛10g,川芎12g,白芷12g,生姜10g,大枣7枚(掰),炙甘草10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药液90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
二诊:服药后,患者周身微汗,畏寒、身困、项背拘急等症状基本消失,面部剧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守上方3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服药后,患者面痛偶尔发作,几秒钟即消失,能忍受。予上方麻黄减量为10g,再加当归15g,6剂,煎服法同上。患者服药后告知,面痛未再发作,夜晚已能安睡,自我感觉较好。
本例患者初发三叉神经痛是因与人争吵引起,情志不舒易使脏腑功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头面部遭受风寒之邪侵袭,风寒凝滞,痹阻络脉,致使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治宜疏风散寒,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给予葛根汤加减。
方中葛根解肌舒筋,疏通经脉;麻黄、桂枝除风寒,温通血脉;细辛温阳驱寒,通络止痛;白芍柔肝荣筋,缓急止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善走头面,为治面痛要药,配以白芷,可增强通经解痉止痛之效;生姜温中散寒;大枣益气健脾养血;炙甘草温中,调和诸药。
三诊时因患者面痛等症消失,说明寒邪已去,经络已通,故减麻黄用量,加当归养血和血。根据患者病情辨证用药,以解除寒凝,提升阳气,温通经脉,故病情得愈。
临证加减
寒重者,加制川乌、制附子,以温阳驱寒。
疼痛剧烈者,加全蝎、露蜂房,以通络止痛。
瘀重者,加赤芍、桃仁、丹参,以活血化瘀。
痰多者,加陈皮、半夏、胆南星,以理气化痰。
反射性抽搐剧痛者,加钩藤、蜈蚣,以通络止痉。
胃火盛者,去麻黄、姜、枣,加生石膏、黄芩、黄连,以清泻胃火。
阴虚火旺者,去麻黄、姜、枣,加生地黄、龟板、黄柏、知母,以滋阴清热。
肝火旺盛者,去麻黄、姜、枣,加龙胆草、栀子、夏枯草,以清泻肝火。
注重保健
患者应避免诱因刺激:一是保持情绪愉悦,避免精神刺激;二是尽量避免触及能引起疼痛的“触发点”;三是平时外出要注意增衣避风寒,尤其要防范冷风直吹面部;四是忌吃硬果类、生冷果品、辛辣及油腻食品;五是生活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不可劳累。
文/杨峰(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