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中医药频道 > 中医中药 > 中医动态 > 正文
关于启动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的通知(附考试大纲)
www.yongyao.net  2020/1/4 20:30:56  来源:  责任编辑:cq江艳
分享到:

引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启动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的通知》,将在全国遴选100名高素质的中青年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西学中研修学习。为做好研修项目的组织实施,印发了《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指出,此研修项目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与西学中特点,以中青年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通过集中脱产学习、个性化实践学习、中西医协同发展等方式,培养一批德业双修、中西医贯通、医研兼通的西学中优秀人才。

 

  《实施方案》明确了遴选条件,需从事临床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工作15年以上(截止时间为20181231);坚持临床或科研一线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等。同时指出可以按照本人申请、单位推荐、全国统考、择优选拔等程序进行遴选确定。

 

  《实施方案》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专业特点,制定了统一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研修内容与方式,研修周期为3年。在研修学习期间按计划学习并考核合格者,每年可获得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I类学分25分。结业考核成绩合格者,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证书。

 

  相关链接: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选拔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1.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藏象

 

1.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

 

2.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6.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7.胆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8.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特性

 

9.小肠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0.大肠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1.膀胱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2.三焦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3.脑的生理功能、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1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5脏腑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

 

1.精的概念、功能、分类

 

2.气的的概念、生成、运动、功能、分类

 

3.血的概念、生成、运行

 

4.津液的概念、输布与排泄、功能

 

5.神的概念、生成、分类、作用

 

6.气与血的关系

 

7.气与津液的关系

 

8.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9.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经络

 

1.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规律、关系

 

3.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主要功能

 

4.经络的生理功能

 

病因

 

1.六淫

 

2.疠气

 

3.七情内伤

 

4.饮食失宜

 

5.劳逸失度

 

6.痰饮

 

7.瘀血

 

发病

 

1.发病的基本原理

 

2.发病类型

 

病机

 

1.邪正盛衰

 

2.阴阳失调

 

3.气的失常

 

4.血的失常

 

5.气与血关系失调

 

6.津液代谢失常

 

7.内生“五邪”

 

8.疾病传变的形式、病性转化

 

防治原则

 

1.预防

 

2.治则

 

《中医诊断学》

 

问诊

 

1.问诊的内容

 

2.问寒热中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问汗中特殊出汗、局部出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4.问疼中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5.问头身胸腹中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6.问耳目中耳鸣、耳聋、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7.睡眠失眠、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8.问饮食口味中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9.问二便中大便、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0.问经带中经期异常、闭经、痛经、崩漏、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望诊

 

1.望神中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望面色中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望形中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4.望态中姿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5.望五官中望目色、目形、目态、口、唇、齿、龈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6.望躯体中望颈项、四肢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7.望皮肤中望皮肤色泽、斑疹、水疱、疮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望小儿指纹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8.望排出物中望痰、涕、呕吐物、大便、小便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舌诊

 

1.舌诊原理

 

2.正常舌象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望舌质中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变化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望舌苔中苔质、苔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5.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及临床意义

 

闻诊

 

1.听声音中喑哑、失音、谵语、郑声、独语、错语、咳嗽、喘、哮、呕吐、呃逆、嗳气、太息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嗅气味中口气、排泄物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脉诊

 

1.诊脉概说的内容

 

2.正常脉象的表现和特点

 

3.常见病脉(浮、沉、迟、数、滑、涩、微、细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八纲辨证

 

1.八纲基本证候

 

2.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病性辨证

 

1.六淫辨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阴阳虚损辨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辨气血类证候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4.辨津液类证候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脏腑辨证

 

1.辨心病证候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辨肺病证候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辨脾病证候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辨肝病证候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5.辨肾病证候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6.辨腑病证候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中药学》

 

中药的产地

 

中药炮制

 

1.炮制目的与方法

 

药性理论

 

1.四气

 

2.五味

 

3.升降浮沉

 

4.归经

 

5.毒性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解表药

 

1.概述

 

2.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香薷、荆芥、羌活)

 

3.发散风热药(薄荷、桑叶、牛蒡子、菊花)

 

清热药

 

1.概述

 

2.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夏枯草)

 

3.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苦参)

 

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紫花地丁、蒲公英、射干)

 

5.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赤芍)

 

6.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泻下药

 

1.概述

 

2.攻下药(大黄、芒硝)

 

3.润下药(火麻仁)

 

4.峻下逐水药(甘遂)

 

风湿

 

1.概述

 

2.祛风寒湿药(独活、川乌)

 

3.祛风湿热药(秦艽、防己、桑枝)

 

4.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

 

化湿药(广藿香、佩兰、苍术)

 

利水渗湿药

 

1.概述

 

2.利水消肿药(茯苓、猪苓、泽泻)

 

3.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石韦)

 

4.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

 

温里药(附子、干姜)

 

理气药(陈皮、枳实)

 

消食药(山楂、六神曲、莱菔子)

 

驱虫药(苦楝皮)

 

止血药

 

1.概述

 

2.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

 

3.化瘀止血药(三七、蒲黄)

 

4.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

 

5.温经止血药(艾叶)

 

活血化瘀药

 

1.概述

 

2.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

 

3.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益母草)

 

4.活血疗伤药(自然铜、苏木)

 

5.破血消癥药(莪术、三棱)

 

化痰止咳平喘药

 

1.概述

 

2.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

 

3.清化热痰药(川贝、瓜蒌、海蛤壳)

 

4.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

 

安神药

 

1.概述

 

2.重镇安神药(磁石、龙骨)

 

3.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

 

平肝息风药

 

1.概述

 

2.平抑肝阳药(石决明、珍珠母)

 

3.息风止痉药(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

 

开窍药(麝香、冰片)

 

补虚药

 

1.概述

 

2.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

 

3.补阳药(鹿茸、淫羊藿、肉苁蓉、益智仁、蛤蚧)

 

4.补血药(当归、熟地、白芍)

 

5.补阴药(北沙参、百合、石斛)

 

收涩药

 

1.概述

 

2.固表止汗药(浮小麦)

 

3.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乌梅)

 

4.固精缩尿止带药(覆盆子、桑螵蛸)

 

5.涌吐药(甜瓜蒂)

 

6.攻毒杀虫止痒药(硫磺、蛇床子)

 

方剂学》

 

概述

 

1.方剂与治法

 

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3.常用剂型、剂量、用法

 

解表剂

 

1.概述

 

2.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香薷散、败毒散)

 

3.辛凉解表(银翘散、柴葛解肌汤、桑菊饮)

 

泻下剂

 

1.概述

 

2.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3.温下(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4.润下(麻子仁丸)

 

5.逐水(十枣汤)

 

和解剂

 

1.概述

 

2.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3.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泄药方)

 

4.调和寒热(半夏泻心汤)

 

清热剂

 

1.概述

 

2.清气分热(白虎汤)

 

3.清营凉血(清营汤)

 

4.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

 

5.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芍药汤)

 

6.清热祛暑剂(清暑益气汤)

 

温里剂

 

1.概述

 

2.温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汤)

 

3.回阳救逆(四逆汤)

 

4.温经散寒(阳和汤)

 

补益剂

 

1.概述

 

2.补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

 

3.补血(四物汤、归脾汤、炙甘草汤)

 

4.补阴(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一贯煎)

 

6.补阳(肾气丸、右归丸)

 

固涩剂

 

1.概述

 

2.固表止汗(牡蛎散)

 

3.敛肺止咳(九仙散)

 

4.涩肠固脱(四神丸)

 

5.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

 

6.固崩止带(完带汤)

 

安神剂

 

1.概述

 

2.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

 

3.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开窍剂

 

1.概述

 

2.凉开(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3.温开(苏合香丸)

 

理气剂

 

1.概述

 

2.行气(越鞠丸、天台乌药散、知识薤白桂枝汤、半夏厚朴汤)

 

3.降气(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理血剂

 

1.概述

 

2.活血祛瘀(桃仁承气汤、生化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

 

3.止血(十灰散、槐花散)

 

治风剂

 

1.概述

 

2.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消风散)

 

3.平息内风(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祛湿剂

 

1.概述

 

2.燥湿和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3.清热祛湿(三仁汤、八正散、二妙散、茵陈蒿汤)

 

4.利水渗湿(五苓散、防己黄芪汤、五皮散、猪苓汤)

 

5.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6.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祛痰剂

 

1.概述

 

2.燥湿化痰(二陈汤)

 

3.清热化痰(温胆汤、小陷胸汤)

 

4.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5.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

 

6.治风化痰(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

 

消食剂

 

1.概述

 

2.消食化滞(保和丸)

 

3.健脾消食(健脾丸)

 

驱虫剂(乌梅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