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让中医药走出以科技为引领的创新发展道路,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从武汉抗疫归来的张伯礼代表一口气提出了多项建议:“修改传染病防治法,增加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容”“开展中医药法执法检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鼓励西医开中医处方”……针对此次疫情,他还提出《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应增加中药内容、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等多项建议。他说:“应该为中医药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和法治环境,让中医药为健康中国作出更多贡献。”
实际上,张伯礼历年来所提交的数十件议案和建议,无不关乎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因为他深切地感到,中医药事业发展不仅连着基层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关乎国计民生。
几年来,他不断建言:“加快中医立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扶持和促进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扶持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中药科学定价”“加强我国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这些建议均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不断进步。
在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张伯礼表示,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世界最大的中药组分库,加快建设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中医药原创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在提升中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张伯礼清楚地记得,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他也受邀参加颁奖盛典。在瑞典的卡罗琳斯卡学院,张伯礼曾与评委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一些评委的观点让他深受触动——这个奖并不是颁给传统中医药的,而是颁给“将传统中医药的经验、智慧、灵感与现代科学结合后的杰出成果”的。有的评委的言辞更加直白:“我们知道中医药有很多的宝贝,但还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将这个奖颁发给屠呦呦,就是希望科学家能更加关注传统医学。”
中医药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不能“藏在深闺人未识”。张伯礼认为,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标准化、数据化。“必须改变中医就是老先生‘问诊号脉开药汤’的刻板印象,让‘望闻问切’有可靠的现代科技支撑,让中药的疗效通过成分、药效、药理、安全性等科学数据来验证。”为此,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孜孜以求地开展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开展血管性痴呆系统研究,制定了分型标准和诊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进入21世纪,他又将目光投向中药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带领科研团队建立了中药重要组分库,以及包括化学信息、活性毒性信息及成药性研究的检索系统;历时8年攻关,完成30多个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使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中药品种从2个增加到13个,核心技术推广应用于全国19个省市近百家企业,培育了数百个中药大品种集群,推动了中药制药技术升级换代。
令张伯礼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医药迈向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就挂靠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依托该校的教学与科研力量,他先后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主持制定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制定了世界中医专业认证标准;2016年9月,经国家批准的中医药国际师资培训基地在天津建成……依靠科技引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也正在不断拓展。目前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就有来自1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留学生在这里学习中医药知识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张伯礼表示,“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加强对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教育和科技力量,努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医药特色人才,尽快建设一批中医药科研支撑平台,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在中医药以科技为引领的创新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 2010.12.31
- 2015.03.04
- 2015.03.13
- 20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