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发病机制】
周围血液白细胞计数<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是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8~2)×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05~1)×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常伴有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上述三类情况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大致相同,但病情的严重程度不等。
【诊断要点】
多数白细胞减少者病程常短暂呈自限性,无明显临床症状,或有头昏、乏力、低热、咽喉炎等非特异性表现。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易有反复的感染。粒细胞缺乏时与一般的白细胞减少表现完全不同,起病急骤,因短期内大量粒细胞破坏,患者可突然畏寒、高热、出汗、周身不适,几乎都在2~3天内发生严重感染,肺、泌尿系、口咽部和皮肤最易发生感
染。
依据临床表现和血液学发现可确定白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但病因学诊断颇困难,必须结合病史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方可作出明确的病因诊断。
【治疗】
继发性粒细胞减少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中止可疑药物或毒物接触。根据不同的病理机制选用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选用碳酸锂可增加粒细胞的生成,但对慢性骨髓功能衰竭者无效。成人剂量300mg,每日3次口服,见效后减量为200mg 每日2次,维持2~4周;基因重组人粒系因子GMCSF和GCSF可诱导造血干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促进粒细胞增生、分化成熟,由骨髓释放至外周血液,并能增强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活性。
病员一旦有发热即应做血、尿和其他有关的培养,并立即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待证实病原体后再改用针对性的制剂。如未能证实病原体,则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必须给足疗程,并应注意防治二重感染,如真菌、厌氧菌等。对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者必须给予严格的消毒隔离保护措施,最宜于安置空气净化的无菌室内,加强皮肤、口腔护理,以防交叉感染。粒细胞缺乏症者抗感染治疗常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2006.06.29)
来源:《实用社区医师手册》
- 2008.04.18
- 2007.11.16
- 2008.01.29
- 200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