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常见用药 > 常见用药 > 内科用药 > 正文
高血压
www.yongyao.net  2006-6-9 15:19:00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高血压是一种动脉压异常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5—65岁年龄组老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0%,65岁以上患病大约为30%。高血压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

     高血压一般分为两种,即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占85%一90%。知道病因的高血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发性疾病有:嗜铬细胞瘤、医源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狭窄、肾炎、糖尿病肾病、先天性主动脉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脑肿瘤、脑炎、动脉硬化等。

     测量血压时要记录两个数据,其中较高的一个发生在心脏收缩时期(收缩压),而较低的一个则出现在两次心跳之间的心脏舒张期(舒张压)(见表5—1)。血压的书写格式为:收缩压/舒张压,如120/80mmHg。

     [临床特征] 
  高血压病大多数起病比较缓慢,并且呈现逐渐加重趋势。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发紧、易疲劳、易激动、心悸等,并且呈持续性,大约有20%左右的患者没有症状。也有的患者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慌等症状。重度高血压容易发生并发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Jb力衰竭、慢性肾衰竭等疾病,危险性比较大,甚至造成偏瘫、死亡等恶果。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非药物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必须长期有效地将血压控制到目标血压值以下。基本的治疗原则和需要采取的措施.

     [药物治疗及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  通过降压治疗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到目标水平,以期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

    2.处方举例
    (1)轻度高血压
    吲哒帕胺:口服,25rug/次,1次/日。
    尼群地平:口服,]0mg/次,2次/日,或氢氯噻嗪:口服,25mg/次,1次/日。
    (2)中度高血压
    培哚普利:口服,4mg/次,1次/日。
    氨氯地平:口服,5mg/次,1次/日。
    (3)重度高血压
    培哚普利:口服,4mg/次,1次/日。
    氨氯地平:口服,5mg/次,1次/日。
    呋塞米:口服,20mg/次,2次/日。

    (4)有并发症高血压的选药:
 ①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首选利尿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必要时加用扩血管药。忌用短效钙通道阻滞药、可乐定、甲基多巴等中枢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剂。
 ②高血压并发肾功能不全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苯地平等。忌用噻嗪类利尿剂。
 ③高血压并发冠心病首选p受体阻滞剂或长效钙拮抗药。
 ④高血压并发糖尿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哌唑嗪等。忌用噻嗪
类利尿剂和p受体阻滞剂。

    (5)高血压急症的选药:一般采用静脉给药,常用药物有硝普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等以迅速降低血压,同时保护靶器官的功能。应尽快住院治疗。

    3.注意事项
    (1)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如效果不满意,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2)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日24小时内血压稳于目标范围内,最好使用1次/日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作用的药物。

    (3)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联合治疗。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治疗。现有的临床试验结果支持以下类别降压药的组合:①利尿剂和p受体阻滞剂;②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D;③钙拮抗药(二氢吡啶)和p受体阻滞剂;④钙拮抗药和ACEI;⑤钙拮抗药和利尿剂;⑥e受体阻滞剂和p受体阻滞剂。

    (4)老年人应逐步降压,尤其体质较弱者。注意原有的和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有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病的居多,常需多药合用。有证据说明,除e受体阻滞剂外的五类主要降压药均有益。

    (5)脑血管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有脑卒中史(非急性期)者,不论血压是否增高,进行适度的降压治疗能减少卒中的复发。

    (6)妊娠高血压治疗目的是减少母亲的危险,但必须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有效药物,如甲基多巴、拉贝洛尔、钙拮抗药及p阻滞剂。

    (7)难治性高血压应用改善生活方式和至少3种药物治疗仍不能将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在目标水平时,称为难治性高血压。应将患者转至高血压专科进行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