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基础上,冠状动脉因痉挛致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急性临床综合征。属冠心病的一种发病类型,也可见于重度主动脉瓣病变(狭窄或关闭不全)、肥厚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
【发病机制与诱因】
1发病机制心肌耗氧量增加和(或)心肌供血减少是心绞痛发作的主要发病机制。冠状动脉α受体兴奋性增高,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增加是冠状动脉痉挛的主要机制。
2诱因常因体力活动增加、情绪异常激动、饱餐、寒冷而诱发。其他诱发因素尚有高血压、贫血、甲亢、过度肥胖、大量吸烟等。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疼痛、憋闷或不适,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右肩、颈部、背部、下颌部、牙齿、咽喉部;疼痛性质轻者仅有局部沉闷感,重者绞痛,迫使患者以手抚胸;发作持续时间多在1~5分钟,偶有持续15分钟者,可自行缓解,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常可缓解。
2体征发作时,表情焦虑,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有第三和(或)第四心音。
3辅助检查
(1)平静心电图检查:呈现ST段下移,T波倒置。由于冠状动脉具有较大储备力,其血流量要减少到30%~60%,平静心电图才有明确变化。
(2)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随身佩带之磁带式记录器对患者进行24小时连续心电图检查,从而了解心电图异常的频率、规律及其症状、诱因的关系。
(3)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室壁节段性运动减弱,与正常心肌段相比较,呈现鲜明对比(“阶梯征”),在心绞痛发作时或运动负荷试验有较高的阳性率。
(4)核素心功能检查:结合运动试验,可见运动后出现左室射血分数(EF值)下降和室壁运动障碍。
(5)冠状动脉造影:可以了解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性病变的程度、分布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从而对冠心病具有直接确诊的意义。
【治疗】
1发作时的治疗较轻的发作,一般在患者立即休息后症状即可缓解;较重的发作,可使用作用较快的硝酯类,如硝酸甘油03~06mg,或异山梨酯(消心痛)5~10mg舌下含化,同时可辅以镇静药物;亦可用亚硝酸异戊酯02ml安瓿压碎后吸入,10余秒钟即可见效。青光眼患者忌用。
2缓解期的治疗
(1)硝酸酯类:多用异山梨酯(消心痛)5~10mg,每日3~4次。
(2)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10mg,每日3~4次,逐步增量,可用到100~200mg/d;或萘羟心安40~240mg,每日1次;或阿替洛尔(氨酰心安)25~100mg,每日2次;或美托洛尔(倍他乐克)50~100mg,每日2次。
(3)钙通道阻滞剂:常用有维拉帕米(异搏定)40~60mg,每日3次口服;硫氮酮30~90mg,每日3次口服;硝苯地平(心痛定)10~20mg,每日3次口服;尼群地平10mg,每日2次口服。
(4)冠状动脉扩张剂:如双嘧达莫(潘生丁)25~50mg,每日3次口服。
(5)血栓防治制剂:①抗血小板聚集黏附药:如阿司匹林每日25~50mg;银杏黄酮制剂,如银杏叶提取物(天保宁)40~80mg,每日3次口服;噻氯匹定(抵克力得)每次0
(6)降脂药:降低血总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延缓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或使斑块消退,可起重要作用。常用有辛伐他丁5~10mg,每日1次,或普伐他丁10mg,每日1次,睡前服。
(7)降压药:高血压患者,适当应用降压药,力求血压平稳于合理水平。
(8)积极防治伴存疾病:如贫血、甲亢、心律失常、糖尿病、心衰等。
(9)其他治疗:如体外反搏治疗、高压氧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ICA)、激光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laserPTCA)、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等。
【预防】
尽量避免各种诱因,调节饮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限制饮食热量),合理的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劳累,戒除烟、酒嗜好等。 (2006.08.02)
来源:《实用社区医师手册》
- 2010.03.29
- 2006.08.23
- 2006.07.27
- 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