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产经网-中国医药报:
“人种不同,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也不同。”
“虽然在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上白种人最高,黄种人次之,黑种人最低(有研究认为,这与不同人种的维生素D 受体的分布不同有关),但在髋部骨折的发病率上,黄种人比白种人还要高。去年,在香港特区举办的一个有关骨质疏松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尽管有专家从解剖学的角度,将此归因于黄种人的股骨颈长轴较白种人长, 摔倒后易于发生骨折,但要在此问题上得到一个能够取得共识的、有说服力的结论,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骨质疏松是一种复杂的、发病机理还没有彻底被人们了解的骨代谢性疾病。该病涉及遗传、内分泌代谢疾病、妇科疾病、老年病以及营养学、放射医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等。” 接着,
目前,人们对骨质疏松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并在其基因遗传学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个负责运送磷酸盐和钠的NTP
此外,维生素D受体基因、I型胶原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和IL-6基因等编码的蛋白质,都参与了调控骨代谢活动,因此对这些基因的研究现在已成为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I型胶原基因在不多的研究中就极其显著地表现出与骨量的相关性;雌激素受体基因与骨转换的关系也与临床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高骨转换率相吻合,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种基因进行系统的研究。
来源:大中华健康网
- 2010.03.10
- 2009.07.30
- 2009.06.30
- 200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