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广济药业遭遇“环保门” 监测仪器成摆设
www.yongyao.net  2007-6-27 17:04:58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使中国的发展能够保持可持续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高层的表态已预示着落实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将是今后5年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主题之一。在这样的语境下,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势必率先感受到压力,显然,很多医药、化工上市公司也不轻松。 

 

最近,在当前证券市场大为追捧的广济药业便遇到了这样的麻烦。6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栏目对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污染环境问题进行了报道。

 

央视记者发现,湖北省环保局为加强监管地方企业排污,花费几十万元上马的在线监测仪器成为摆设,人工值班记录明显作假。而广济药业正是其中的典型。检测结果显示:广济药业污染物COD超标18倍。

 

武穴市环保局提供的情况显示:广济药业每天排放的超标污水有1000多吨。公司董事长何谧坦言,公司年利润6000万元左右,但是无法承受每年600万元的污水处理成本,这是目前超标排放的根本原因。

 

自今年以来,由于国际市场VB2(核黄素)价格上涨,拥有VB2较大市场份额的广济药业的股价一路飙升,被市场广为看好。然而,这一新闻播出后,看空的投资者纷纷抛售,当日下午股市一开盘,广济药业的股价即出现高台跳水。

 

据当地环保部门调查,广济药业为满足市场对核黄素的增长需求,新上了4200立方米的发酵罐,同时将原1030立方米发酵罐配套改为蜜糖罐,净增发酵体积500立方米。在未批报环境影响报告书和落实三同时(治污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使用)情况下,该公司擅自于520日投入试生产,致使污水产生量日增400立方米,导致污水厂超负荷运行,污水超标排放。

 

环保部门要求广济药业必须实行限产限排,确保达标排放,要求新增发酵装置立即停产。确保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水量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各种污染处理单元正常运行,并建立健全的环保管理制度,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对新闻媒体反映的环境违法问题予以查处、整改。并从当日起,组织专人对其进行24小时现场监管……

 

两天后,广济药业宣布停牌。

 

我们注意到,近几年来,中国在原料药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向世界原料药大国目标进发的过程中,逐渐开始显现的环保问题已让中国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屡屡折戟。特别是2005年以来,医药行业特别是原料药行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出现激化的迹象。从京新药业到海正药业,都曾卷入其中。种种污染环境的消息让外界的质疑从企业层面迅速上升为产业层面。同时,这也使得政策调控的预期加大。

 

去年,便开始在业内流传的《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日将颁布,其中,对原料药企业影响最大的是关于生物和化学合成药(原料药)标准较现行标准大为提高,将高于国际标准、世界银行标准和美国标准。如原料药污水的COD预排放标准(即排至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标准)由1000COD提高为500COD,排放标准由300COD提高为150COD,现有企业按200COD的排放标准有3年过渡期(制剂为100COD)。

 

近日,另一层压力再次来袭。财政部等五部委宣布,自71日起,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其中涉及数十种医药产品,出口退税率将从13%调低为5%,其中一个品种退税甚至降为0。我们不排除其中亦有控制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用意。

 

笔者认为,可以预见的结果是,抬高的环保门槛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产业环境所带来的高成本将使部分实力较弱、技术力量不强的医药企业无利可图,最终退出市场;来自于产品结构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随着资源消耗低、污染轻、附加值高的技术和产品逐步推出和普及,低端高污染的技术和产品将很快退出市场,没有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广济药业环保门事件后续的发展似乎正在验证这个观点。在停牌6天后,620日广济药业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就该公司超标排污事件等事件作出说明。广济药业表示,超标排污事件将给公司带来以下影响:一是在新的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前,产能将减少35%50%;二是为建设新的污水处理设施,将增加投入1200万元左右;三是新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后,预计每年将增加污水处理成本1000万元至1200万元。

 

在被要求限产后,广济药业表示,为抓住目前核黄素市场的有利时机,在限产的情况下增加核黄素产量,该公司决定自20076月下旬起提前全面启动应用自主创新的(第三代)核黄素工业化生产新工艺。据悉,前期中试数据表明,该工艺可提高核黄素产量20%35%。广济药业特别强调,产量的提高不会导致污水排放量的增加。

 

                                                    来源:医药经济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