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陈竺出任卫生部部长 将面临出台医改方案的挑战
www.yongyao.net  2007-7-2 9:53:24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所有的悬念最终尘埃落定。

 

4月底万钢以致公党副主席身份接掌科技部长以来,关于第二个万钢的猜测就没停止过,期间,陈竺的名字也一再被媒体提及。作为国务院部委正职中的第二个非中共人士,陈竺亦为今年以来学界热议的中国式民主提供了最好的注释。

 如果说万钢是破冰,那么陈竺就是推进,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金安平如此评述任命陈竺的意义。在这位政党研究专家看来,陈竺、万钢的出现,既是执政党信心增强的表现,也体现了中央对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在多党合作的框架早已搭建完成的情况下,将其做实已是必然趋势。

 

为什么是陈竺? 新任部长的政坛路径

 

从履历来看,陈竺和万钢多有相似之处:知青的经历,海外留学背景,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权威地位。金安平提醒记者注意,他们两人都有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归来人员主要还是进入技术岗位,真正进入政权层面的并不多见。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也表示,国际化的视野是陈竺和万钢很大的优势,高层已经意识到中国政府需要更多可以与国际社会对话的官员亮相政坛,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国际声誉的陈竺与万钢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陈竺为高层所熟知也非一日之事。从19968月开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在中南海共举办了22次科技知识讲座,陈竺正是主讲人之一。今年214日,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共议国是。座谈会上,无党派代表人士陈竺曾发言。

 

同样,卫生部对出身医学家庭的陈竺也并不陌生。

 

20021025日,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考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时,陈竺陪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说,陈竺和黄洁夫都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

 

金安平称,对于卫生部这样的技术型部门,专业履历完美、拥有十多个世界级头衔的陈竺当然是合适人选,并且他也符合中央关于在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中配备非党人士的精神

 

从万钢到陈竺 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

 

万钢上任之时,各界将其定义为1972年傅作义辞任水利部长后“35年来首位民主党派人士出任政府部长。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届政府中,共有15位部长为非中共人士。

 

早在两年前,中央就已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五号文件”),其中表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和政府领导职务,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县以上地方政府要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这也是万钢、陈竺得以委任的依据。金安平说,有了陈竺,万钢不再是一个孤证。

 

6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时表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语境下,陈竺的任命无疑是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又一大亮点,而且陈竺将拥有更大的空间应是不争的事实。

 

陈竺会改变什么?医改期待下的机遇与挑战

 

去年8月,陈竺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及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如今看来别有深意: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怎样参政议政,怎样建言献策、民主监督、合作共事。非党人士部长与党组之间的合作模式,正是目前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宋福范称,从解放初期的经验来看,今后还是会采取部长列席党组会议的模式,党组会议首先征求部长的意见,这样即使部长没有表决权,也可以影响党组的决策

 

和科技部的党政结构类似,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长后3天,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兼任党组书记,此前,科技部和卫生部的部长和党组书记均由一人担任,此党政结构或有利于非中共部长履职。

 

万钢上任之初,在回答本报关于行政首长负责和党委决策如何协调的问题时,曾表示这是一个挑战,他将会在工作当中积极贯彻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方法,创造新的合作机制。这也将是陈竺面临的一个挑战。

 

除此外,对于新任卫生部长陈竺而言,目前迟迟未出台的医改方案将会是其上任后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对于新部长的任命,北京一位三甲大医院的院长昨天表示,希望作为医学科学界专家的部长上任后,今后国家的卫生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专家的智慧,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至于陈竺上任会不会为目前各界关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带来新风。这位院长强调说,医改不是卫生部一家的工作,也不是一个新的卫生部长上任就可以很快成功的突变过程。今后,中国的卫生事业,要靠大医院的均衡布局发展,同时也要加快社区和公共卫生的发展,希望陈部长能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想法,更加理解医务人员的苦衷和想法,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更进一步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

 

                                                           来源:(新京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