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开药:医保中心说不医院偷偷变通
医保实名制实施半月引发医患新矛盾————
现状扫描
尽管7月1日推行的医保实名制严格禁止代开药,但政策实施十几天来,医院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彻底将确有困难的病人家属拒之门外。7月13日记者在中日友好医院了解到,凭定点社区医院开具的临时就诊证明,便可获院方认可,亲属即可代替开药。
■持社区《临时就诊证明》可代开药
7月13日,一张写有“为行动不便患者代开药就医流程”的通知贴在中日医院内分泌科分诊台旁边,上面写着:“参保人员因行动不便等原因,不能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应与本人定点社区医疗机构联系,必要时开具《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临时就诊证明》,同时带《北京市医疗保险手册》来院就诊”,落款为“医疗保险办公室”。值班护士说,开具证明时,可写清患者的特殊情况,类似于年龄大、病情严重、行动不便等。看到这样的证明,医生就可以开药。
对这张证明,医生和护士的态度是“只要能开来我们就认”,次数和时效也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而且他们也承认“无法核实这些证明的真实性”。另一位护士说:“后来我们也开始向个别代开药的人推荐这种方式,下次开药先去开证明,连病人本人的医保手册和病历一块儿拿过来就可以了。”
■医院变通老百姓有喜有忧
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心脏、脑神经内科等慢性病科室一直是代开药的“重灾区”。这些天来,医院里腿脚不好甚至是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也比从前略有增加,有的病人为了吃上药,勉强费点儿劲也得来医院。
很多患者得知中日医院的这个变通方法后,表示十分欢迎。坐在轮椅上、被女儿推着来开药的刘女士说:“这样既有了解基层情况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医院把关,又能用手册和病历来把关,我觉得还算是个解决我们困难的好办法。”但同时也有人表示担忧,为父亲来开药的一位先生说:“至今有关部门没有给出明确的政策解决问题,我们担心这个办法也不稳定,目前只能开一次算一次。”
■能否代开药院方说“活话儿”
记者发现,尽管医院走廊中到处贴着医保实名制的就医流程,但当病人家属向医院咨询代开药事宜,或希望医院能够“网开一面”时,往往并没有被一口回绝。在门诊咨询台、药房咨询台,工作人员都没有严格说不能代开药,咨询人员一般都说:“您把具体情况告诉大夫,大夫同意给您开药,您就可以挂号。”
而在各个科室,大夫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都同时压着好几个版本有关实名制的通知和文件。门诊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政策变化比较快,尺度也一直在变,我们也得随时按照政策调整、贯彻下去。”“我们看到太多老百姓吃药的难处,目前这也许是解决大家难题的较好的一个办法,我们也盼望着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政策协调这个矛盾。”一位有二十多年医务经验的护士这样对记者说。
医院反应
夹在患者和政策之间左右为难
本市实行带“蓝本”看病、开药已经有13天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新的医患矛盾正在各个医院出现,“蓝本”患者开药必须亲临门诊的政策引发了患者和家属极大不满。为了缓解这一新医患矛盾,各医院都在暗自实行一些应对措施。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医保办副主任张知新告诉记者,开始实行医保实名就诊制度以来,许多医院都想执行规定,如开药者必须亲临门诊,可这一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引起了患者的极大不满,“都打上门来了!”她告诉记者。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医院的相关负责人都和张知新一样心里矛盾重重。北京医院医政处处长田家政坦言:“‘蓝本’政策我们医院就执行得不够严格,主要是老、重病号开药这块儿。”他表示,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这方面,医院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去做的,家属代开药,必须有患者和家属两个人的身份证,还要有卫生局审批的专用证明。“但是,面对患者卧床不起的情况,医生从患者角度出发,一般是允许代开药。”田家政说,这样做的确是没有严格按照社保局的规定去做,但是“如果非要按照规定做,患者的意见就很大,医院很为难”。
北京朝阳医院医保办副主任杨春燕表示,虽然在执行过程中招来患者怨言,但“病人不来不能开药”的政策,社保中心一直没有“松口”。无奈之下,朝阳医院实行了一套应对措施,医生先参考患者病例中的长期记录,对照“蓝本”开药,“病例、手册、处方要相符”。而北京积水潭医院的临时措施是,在患者处方上注明“行动不便,家属代开”字样,该院医保办主任乔金凤说,希望上级部门有个统一的配套措施,“我们执行起来也名正言顺”。
部门回应对于“变通”做法不认可
对于中日友好医院的这种“变通”做法,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办公室的态度非常明确,“不认可”。办公室主任贾方红说,“这种做法既不符合我们下发的49号文件的精神,也与卫生局医政处实名制就医的要求相违背。”
记者看到,在49号文件中,对于参保人员因行动不便等原因,不能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规定由其选择的定点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出诊服务,或根据病情为其建立家庭病床,满足其日常医疗需求。“我们也正在与卫生局协商某种变通之法,近期内会出台相应规定。但在未出台前,只能按49号文件中的规定来办。”贾主任最后说。
据介绍,目前医保中心唯一认可的就是《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临时就诊证明》,用于因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或手工报销等原因,《手册》未在参保人员手中的情况。参保人员必须持\(由定点医疗机构或医保经办机构提供的\)《临时就诊证明》和居民身份证作为就医凭证方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临时就诊证明》包含有效期(原则上定点医疗机构不超过3个工作日,区、县医保经办机构不超过10个工作日)、参保人员基本情况、身份证号等信息,并加盖定点医疗机构或医保经办机构公章。
个案追踪
老人常住国外 国内药源要断
医保实名制实行近半个月来,仍然不断有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诉说自己遇到的困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医院已经在代开药上有所松动,甚至怕因为违背政策而碰壁,不敢到医院向大夫求情。
在他们之中,杨先生遇到的情况非常特殊,他78岁的岳父在美国中风,已经基本没有回国的可能,几年来由子女在国内开药后送到国外。但是实名制实行后,老人的药可能就要断顿了。
杨先生说,岳父从前都在某公司的驻外机构工作,后赋闲随女儿在美国生活。但由于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国内的子女就担负起为他开药的任务。“原来都是我每个月去安贞医院给他开药,然后寄到国外,或者让顺路的朋友带过去。”杨先生说,“老人在国外没有医疗保险,看病都要自己花钱,而且费用很高。”
现在杨先生束手无策,老人前一阵突然中风,必须靠轮椅行动,而且血压很高,身体状况已经不具备越洋回国的可能。杨先生说自己曾向医院的大夫咨询过,目前他还没有找到好办法解决岳父吃药的问题。
记者手记
让“惠民之举”收到“惠民之效”
今年6月中旬,在“条形码”发放和实名制实施的预热阶段,北京市医保中心负责人做客北京电视台某节目时曾表示,新政策实施后,“卧床不起、不能到医院拿药的病人可由其家属到社区开就诊病情的说明,到医院拿药,这样既解决了吃药的难题,也可以防止骗保行为。”但事实证明,这个看上去能两者兼顾的办法并没有实现。行动不便者在某种程度上暂时被抛在了新医保政策之外。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医院抱怨“压力大、工作重”,老百姓抱怨“取药难”,于是医患双方暗中达成一致,医院适当放开代开药的尺度也在情理之中。但不知为何,有关部门一方面严格将此法界定为违反规定,另一方面迟迟没有任何具体的惩罚措施或相应的解决矛盾的办法。
有人用“一个臭豆坏了一锅好豆”来形容骗保行为对医保制度的恶劣影响,因此才要充分肯定医保实名制消灭“一人参保,全家看病”的重大意义。可是,每个老百姓的具体困难是无法仅仅用“一刀切”的办法解决的。希望相关部门加快调研,让老百姓不再焦头烂额,医院也不必再“顶风”行事,让“惠民之举”真正收到“惠民之效”。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