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跨国药企诺华订单违约 在华遭遇“青蒿门”
www.yongyao.net  2007-7-2 10:13:33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对于瑞士诺华来说,从买断中国青蒿素专利到作为非洲福祉的企业公民项目,光环与阴影一直并行;而对于青蒿素故乡的中国企业而言,在曾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上沦为低端原料供应商,这种受制于人的窘境则充满了悲情……

 

曾经承载了上世纪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荣耀与遗憾的青蒿素,新世纪再起利益波澜。6月在重庆酉阳结束中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40周年活动后,成都一家青蒿素原料提取企业成都裕通生物技术公司代表川、渝18家同业给跨国药企瑞士诺华中国公司寄去了公开信,信中对2004年诺华承诺的原料订单没有兑现而致多家企业投资无果,经营陷入困境表示抗议。

 

作为企业公民项目,以非盈利救助非洲人民苦难为运作模式,青蒿素制剂承载了诺华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而中国企业的抗议却揭开了诺华对上游原料企业存在损害的事实。

 

青蒿素原料企业的挣扎

 

许多企业都倒闭了、转产了,我不知道企业下一步该怎么走。作为18家青蒿素原料提取企业联盟成员成都川湘生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苏万能语调悲凉,像许多家被诺华鼓动的企业一样,川湘在2004年银行贷款后被深度套牢。

 

据苏万能介绍,2004年青蒿素药品被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抗疟一线推荐用药后,诺华公司就成为了订单的主要拥有者。当时,全球对青蒿素原料的需求猛增,但是由于国内疟疾已基本消灭,原料提取企业寥寥无几。几家成规模的企业多被从电表领域杀入医药产业的重庆华立收购。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可能完不成世卫订单压力的诺华中国公司采购部的人员开始游说一些规模较小的植物提取厂,希望它们进行设备改造,投入青蒿素原料生产行业,达到年产20吨青蒿素的水平,并承诺订单。但是,当这些企业从银行贷出上千万的资金投入改造后,诺华采购部的人员却不见了踪影,至今没有拿到一笔订单。

 

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中国青蒿素原料2004年后形成集中投资,不仅生产企业已经从原来的不到10家发展到了100多家,产能也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目前无序竞争、相互压价已经成为套在企业脖子上的越来越紧的枷锁。与此同时,在青蒿素原料提取企业增多的情况下,中国的蒿草种植也陷入盲目,2006年种植面积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以上。不少原料生产企业无法兑现与农户签订的蒿草种植收购合同,在重庆、成都等深山里,农民辛苦劳作一年,却拿不到一分钱……

 

这样的现状,令三襄这一类原料企业迁怒于当年诺华的引导鼓动。

 

诺华否认承诺

 

我们相信这是个别企业的误解,诺华并没有游说中国企业,口头承诺合同。”626日,诺华中国公司公共关系部的一位工作人员作上述解释,他还强调,诺华同样面对无奈境况。

 

他所说的窘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后每年订单的不确定性。2005年诺华获得世卫组织6000万人份的预测订单、2006年为1亿人份,2007年为1.2亿人份,但实际上,世卫的订单每年落实的情况并不好,2005年、2006年实现的订单只有900万人份和6200万人份。

 

其次,诺华上世纪从中国买走青蒿素专利后,按照协议,每年要拿出销售额的4%给中国作为专利使用费。“2004年后随着诺华订单的激增,中国已经从青蒿素项目上得到了大笔资金。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此外,国际市场上,青蒿素类药品竞争激烈。今年3月法国赛诺菲宣布上市的青蒿素类新药每人份售价不超过1美元,在世卫和非洲国家得到了很多好感,这迫使诺华必须降低目前的产品售价,专利费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商务往来要按照合同说话的,中国企业连这一点常识都没有!诺华方面最后强调。

 

终结负重的出路

 

青蒿素作为中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中国医药行业的骄傲,但是,如今这个产品的最大受益者不是中国,而是诺华。在该产品的产业链条中,中国企业更多处于提供原料的低端的位置,大量销往非洲的青蒿素类药品包装上都看不到中国的字样。重庆一家青蒿素药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说。

 

事实上,在青蒿素类药品上充斥的民族情绪,一直在中国企业与跨国企业的合作上挥之不去。不少人认为,诺华是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拦路者。去年,复星集团麾下的桂林南药的青蒿琥酯片通过世卫组织的现场检查,进入采购目录,但是仅一个月后,世卫就宣布禁止单方制剂销售,令中国企业获得的订单化为泡影。当时业内就有一种说法是,国际社会排斥单方药品跟诺华保护自己的蛋糕不无关系,因为诺华销售的是复方制剂。

 

而对于诺华来说,它强调的苦衷在于身处国际巨头间的抗疟药争夺战,在成本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履行与中国的专利协议。

 

只有中国企业自己拥有青蒿素制剂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才能彻底摆脱受制于跨国企业的窘境,在青蒿素产业的历程中,折射的是中国市场经济20多年中的共性问题。没有产业良性发展互动,负重到处都会发生。一位专家说。

 

                                                      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