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困扰乡村医生队伍稳定和发展的“瓶颈”获突破。记者昨天获悉,上海市卫生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医疗保险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农业委员会、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关于本市乡村医生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将本市乡村医生全部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各区县政府在今年下半年组织实施。
至此,上海在全国率先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从而为缓解乡村医生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创造了条件。
据介绍,本市郊区现有村卫生室1789家,乡村医生7375人,其中在岗3416人,到龄离岗2570人,承担着本市近250万农民的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然而,本市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水平和收入明显偏低,严重影响队伍的稳定和建设。今年5月的统计显示,本市有65.6%在岗乡村医生和49.6%到龄离岗乡村医生已纳入镇保、城保,但仍有1173名在岗乡村医生和1295名到龄离岗乡村医生未纳入镇保或城保。保障问题不仅成为本市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乡村医生队伍的青黄不接。到2006年底,本市乡村医生平均年龄为48.6岁,且人员补充困难。
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得着病”、“看得好病”长期以来一直被确定为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通过努力,上海已提前五年完成中央提出的2010年目标任务,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上海郊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郊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市郊农民就医门诊70%在村卫生室,20%在乡镇卫生院,10%在区县以上医院,初步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在此情况下,让农民就近‘看得好病’的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处长孙晓明表示。
为培养一支能为本市郊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队伍,本市致力于提高在职乡村医生相关工作技能,在举办“上海郊区乡村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去年通过上海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卫星网络,对所有在职乡村医生进行了“社区慢性病防治和创建健康社区、村卫生室基本药物目录合理用药”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从2005年起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在职乡村医生成人大专学历教育。迄今,已有200名乡村医生完成了大专学历教育。
去年,市卫生局会同市教委等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乡村医生培养的通知》,委托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学历教育,定向培养新一代乡村医生。今年通过春季高考录取51人进行定向培训。目前正组织面向“三校生”的招生工作。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