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脑血管类药零售规模最大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复方丹参滴丸等中成药品牌以绝对优势压倒舒降之和立普妥
世界心脏联合会在2004年宣布,全世界每3个死亡的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而80%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自于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继续呈上升之势。
在我国,每年都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0秒就有1人死亡。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患病率以及发病后死亡率、致残率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心脑血管类药物因此成为医院市场中用药规模较大的药物之一,在药品零售市场的销售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广州市场销售额增长最快
根据广州时普医药信息有限公司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监测系统对20个大中城市零售药店的心脑血管用药数据统计显示,冬、春季为心脑血管疾病多发季节;在销售规模最大的北京、广州、上海三城市中,广州的心脑血管药物零售市场的销售额是三城市中增长最快的,2007年第一季度比上季度增长了2.2%,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5%。
通过分析可知,广州人喜吃胆固醇高的海鲜、野味等食物的饮食习惯是致使广州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而长期食用这些食物很容易引起血管硬化和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疾病。
北京由于地处寒冷的北方地区,因此,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区。其2007第一季度的心脑血管药物零售市场比上季度有4.0%的增长,但相比去年同期则有所下跌。
上海心脑血管药物零售市场规模的变化情况与北京相反:2007第一季度比上季度下跌了4.5%,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1%。上海无论是人口还是消费能力均为全国数一数二;同时,上海人的工作压力大和人口开始进入老龄化的情况表现得比较突出,从而推动了心脑血管药物零售规模的上升。
中成药走俏
受到居民传统用药习惯因素的影响,中成药在心脑血管药物零售市场中占据着一定优势。考虑到心脑血管疾病属于必须长期用药的慢性病,因此,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疗效好且较温和的中成药。
合计广州、北京和上海三城市销售的药物类别后发现,中成药占据了将近80%的市场份额。其中,上海市场最高,份额达8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7.7个百分点;份额最低的是北京,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缩小,但也达到了68%。
抓住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心脑血管药是全球的第一大类药,约占药品总规模的20%。但目前,其作为国人健康“头号杀手”却并未受到重视,有许多人潜伏在疾病初期而不自知,这部分人以中年人居多。而且,中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心脑血管用药市场还将不断持续升温。我国的中成药企业应该及时抓住国内心血管疾病用药市场正在上升的成长初期,在牢牢守住自己的本土市场的同时,争取更多的机会进入国际市场。
品牌竞争白热化
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销售的前五名品牌中,除了复方丹参滴丸之外,其他的品牌均未能同时“露脸”。
在北京市场,西药的份额有所上涨,这主要是来自于舒降之和立普妥,尤其是舒降之。舒降之和立普妥属于他汀类药物,均是这一领域中的“重磅炸弹”,市场前景一直被看好。舒降之作为全球第一个他汀类非处方药,仅是2004年在全球的销售额就达52亿美元;立普妥更是创下109亿美元的战绩。虽然这两个品牌目前在我国的市场规模依然相当小,所占份额也不多,但其市场基础良好仍可预见前景之广阔。
在广州市场,居首的是天津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第二位是华南药业的复方血栓通胶囊。华南药业凭借本土企业的优势,去年以来销售额增长迅速,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虽然广州市场的前二位品牌只占了不到20%的市场份额,但其他品牌与之相比均有较大差距,且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分配也较平均,可见广州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上海市场,天士力的养血清脑颗粒的份额有所下滑,排名从去年第一季度的首位下跌至今年第一季度排名的第三位。而上海两个本土企业的品牌——上海和黄的麝香保心丸和雷氏丹参片后来居上,抢占了第一、二位的宝座,其中麝香保心丸的市场份额上升较快。所谓强龙难压地头蛇,虽然本土企业在上海占据着一定优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也不能忽略,麝香保心丸为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保密局批准为国家中药保密品种之一,可见麝香保心丸的确有着独特的疗效。
重点品牌分析
复方丹参滴丸
天津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在广州和北京都有不错的销售业绩,尤其在广州占了将近10%的市场份额。在上海市场则份额偏低,前几季的市场份额都不超过5%,但走势却稳中有升。
复方丹参滴丸
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采用了滴丸这一新剂型,解决了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时需要药物快速崩解的问题,并且舌下含服比较适宜不能吞咽的患者服用。
益安宁(延寿丹)
香港同溢堂的益安宁(延寿丹)已经是个老牌产品,上世纪80年代就已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大陆。其自2006年成为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以来,销量一路飙升,仅北京地区2007年第一季度的市场份额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个百分点。在上海市场,从2006年第二季度市场份额下滑以来,近一年的份额都在5%左右徘徊,没有太大的起伏,应引起关注。不过,其在离香港较近的广州市场的销售成绩却不太出色。
来源:医药经济报
- 2009.02.12
- 2009.02.16
- 2007.08.14
- 20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