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8日,曾被特别看好的艾滋病疫苗——Ad5载体疫苗临床Ⅱb期试验宣告失败,世界上许多艾滋病疫苗研发者积极性由此受挫,国际艾滋病疫苗研发界一片黯然。然而,坏消息并未打击中国科学家研发艾滋病疫苗的热情——
10多个课题组正在全力攻关
12月1日,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DNA——天坛痘苗复合型艾滋病疫苗正式进入Ⅰ期临床观察。
12月2日~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联合召开中国艾滋病疫苗网络会议暨艾滋病疫苗最新进展及社区顾问委员会会议,各路艾滋病疫苗研发团队聚首广西桂林,报告艾滋病疫苗研发新进展,研讨疫苗研究相关配套环境建设。
记者从此次会议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已有10多个课题组正在从事艾滋病疫苗研究,两种疫苗进入临床观察研究,其中在广西完成Ⅰ期临床观察的疫苗,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入Ⅱ期临床观察的批准,现正在积极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分别展示了所进行的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
坏消息启迪新思路
在科学家面前,艾滋病疫苗研发难以逾越的障碍重重:艾滋病病毒是一个“移动的靶子”,无论是在感染个体内还是群体间都是高度变异的;作为逆转录病毒,艾滋病病毒是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形成持续性的终生感染,并隐蔽得很好而避过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艾滋病疫苗目标是阻止基因的整合而导致的持续性感染发生,而这种持续性感染通常发生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的7天~10天内,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在强度、持久性、定位方面都必须达到最佳;艾滋病的致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哪种艾滋病病毒抗原能够诱导保护性也是未知的……
会议组织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博士称,艾滋病疫苗的研制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科学挑战。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疫苗失败了,无疑是一个负性事件。但它对于启动研发新疫苗有很好的参考。目前国内部分课题组正在进行的艾滋病疫苗研究,与失败的疫苗策略相近。由此提示,沿着这条路行走不通,要紧急刹车,调整创建新的疫苗策略。
艾滋病疫苗研发的突破口在哪里?宣告失败的疫苗原因究竟是研发方向错误,还是其中技术环节有误?中国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之路下一步该怎么走?与会科学家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
建设疫苗研究最佳社会环境
广西是我国第一个开展艾滋病疫苗临床观察研究的现场,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听取广西创建疫苗研究最佳社会环境经验,推进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最佳社会环境建设。
据介绍,尽管科学上的难题仍然是研发艾滋病疫苗的最大障碍,但国际无数例证显示,社会环境因素对于研发艾滋病疫苗影响巨大。除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疫苗临床观察现场管理的规范化,社会伦理道德观遵循程度,社区艾滋病预防与治疗服务质量,社会公众参与意识等,都直接影响艾滋病疫苗研发的进程。2004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与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签约合作,共同致力于在中国创建艾滋病疫苗研究最佳社会环境。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报告,目前,我国创建艾滋病疫苗研究最佳社会环境的工作已在广西、云南、安徽、山西、新疆等地开展。在广西,通过承担我国首个艾滋病疫苗Ⅰ期临床观察研究,获得宝贵的经验。
广西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陈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球艾滋病疫苗研发的技术路线越来越趋向多元化,支持艾滋病疫苗研发的投资应该继续,公众参与艾滋病疫苗研发的热情应该保持。
艾滋病疫苗临床观察研究具有一整套国际规范化程序,仅从观察人数看,Ⅰ期临床观察,需要数十名低危人群的志愿者参与;Ⅱ期临床观察需要数百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包括低危人群和高危人群;Ⅲ期临床观察,所需要的志愿者则增加到数千名。
陈杰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培育艾滋病疫苗临床观察研究现场。科学家与全社会携手,共同攻克艾滋病疫苗研发难题。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