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更防病成为健康守门人每次提起社区医院这个词,社区医生们就会纠正:“我们这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看病开药,还有一大部分工作是告诉市民如何防病,不得病,或者通过多种手段控制病情,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这些天,70岁的潘祖成老人腰间挂上了一个类似BP机的小玩意儿。每天,老人运动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上面都会有显示;当老人运动量不足时,它还会发出响声进行提示。
“这叫肢体能量监测仪。”德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街南社区站站长李秀兰介绍说,去年,西城在全市首推“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大街南社区卫生站向辖区的200余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免费配备了这种仪器。社区卫生站通过监测仪,分析出患者饮食、运动所存在的问题,确定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再结合病情开出属于不同病症的“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社区卫生站还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一对一的专人服务,对病人用药原则、用药剂量等药物治疗方案和戒烟、限盐、运动、饮食、情绪等非药物治疗进行个性化指导分析,从而实现对慢性病的综合有效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慢性病综合规范管理和全程干预服务,糖尿病患者药费每月平均下降50元左右,高血压患者每月平均下降100元左右,86%的患者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以下。
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三类人员组成的社区卫生团队实行分片包干,变过去的坐堂行医为主动上门服务,向居民公布服务热线,使每个家庭和居民都有自己的24小时家庭医生。
三里河社区70岁的张沛迟大爷前年9月突患脑卒中,导致右侧肢体偏瘫,出院后,右手呈痉挛状,不能正常进食,走起路来右腿吃力地划圈。老人刚出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衡庆英就上门为他做了一个肢体康复训练计划,每天上门帮助老人训练,后来,老人主动到社区卫生站来做练习。如今,在社区护士的精心护理下,他弯曲的右手打开了,能简单进食,还能自己拄着拐杖上下楼梯。“本来对生活没有信心了,没想到我还能恢复到这程度。”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市卫生局表示,今年所有社区家庭医生都要配齐手机并保证24小时畅通,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