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否需要和西医结合发展,又该如何结合?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的前景如何?卫生部长陈竺提出了新观点:“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
陈竺在北京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强调: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二十一世纪的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
面对来自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位中、西医专家,陈竺首先讲了孔子遇到过的一个难题:两个小孩争论距离的远近,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得近,中午的时候离得远。因为日出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另一个反对说,太阳刚升起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因为太阳刚升起时凉,到中午就烤得人热烘烘的。
陈竺说解释说,其实他们一个是用手测量、依据分析测定,另一个则来自直觉和感受来判断,两者代表了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则主要是沿着“实证加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在这两种认知方法下的医生看病就大不相同:
譬如胃病病人在西医会得到较为准确的诊断,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通过胃镜和生化检查可以更精确到什么病变部位、程度以及致病源。而中医看的是病人处于哪个症型,是饮食问题还是七情不调、是操劳过度还是季节变换所致,病人还伴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一并调理,从而最终恢复他的整体平衡?
因此,陈竺认为,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类似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古典的西洋静物油画。前者勾勒出一个轮廓,模糊而写意,后者描绘出许多细节,精确而写实。但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