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试图用现代语言诠释中药主治功能的中医药界,现在却不得不调整思路与策略。而这种调整缘于药品标准最高法典——《中国药典》内容的变动。
从国家药典委员会获悉,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规范所收录中成药的1400余个功能主治表述。其中引人注目的改变是,中成药说明中”降压”、”消炎”等西医药的名词将被中医药术语取代。据介绍,这种变化是为了突出中医辨证用药的特色。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药功能主治表述的不规范呢?国家药典委员会专家解释:这是历史和学术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中药说明书从“西化”回归中医“辨证”呢?专家认为,是指导临床医师、患者正确用药的需要,也是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中药生产和新药注册的需要。而有专家认为,无论是“不规范”还是回归“辨证”,其实都归于中医药文化和西医药文化的不断“碰撞”。
一种文化阐述另一种文化有多难?
鉴真东渡将中药带到日本,郑和下西洋把中药传到东南亚。在逝去的遥远年代里,中医药可以克服地理上的隔阂,在异域“扎根结果”。而在今天,不论是想走向世界,还是要在本地发展,中药都须面对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文化隔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有自己特殊的理论和语言。比如“上火”、“气虚”、“阴阳失调”等,这些语言对大多数现代中国人来说都不太明白,西方人就更难以理解了,不理解就难以有效交流。
如何用现代语言“翻译”古朴深奥的中医药术语,实现中药功能主治的“现代”表述,在许多人看来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关键。
军事医学科学院副研究员、植物化学专家乔善义博士认为,用中医药术语表达中药的主治功能,不是说不科学,而是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无法解释。他举例说,“滋补阴阳”是什么概念?西方医学无法解释,我国搞医药研究的人员即使可以理解,也无法真正表达。他认为,如果抱着过去的东西不放,就难以被世界接受。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现代语言的表述”呢?乔善义举例说,军事医学科学院从1995年开始对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方的“滋补阴阳”的功效类似于西方医学研究中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作用。他认为,用这样的现代科学方法表达,就能起到很好的“勾联”作用,令人信服。
乔善义认为,“勾联”的前提是把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搞清楚,把药理学和中药作用机理结合起来科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