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医界有一种观点在逐渐凸显:科学是多元的,科学标准也应当是多元的,中医与现代科学不同,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和规范中医。
中医需要不需要”现代科学标准”?最近中医界有一种观点在逐渐凸显:科学是多元的,科学标准也应当是多元的,中医与现代科学不同,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和规范中医。这种观点正在影响和模糊着一些人对中医的认识。就中医的科学性判定而言,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是毫无疑义的。而从发展中医、提高中医科学水平的角度去看,这一认识不但不是”毫无疑义”,而且很有商榷之处。
现实的回答
中医需要不需要现代科学标准,应当从中医发展的实践中寻找答案,让我们来看几个现实问题:
首先,中医的某些理论需要不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去衡量修正。例如”胃喜为补”是中医学中比较经典的理论,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但是,用现代科学眼光去审视,”胃喜为补”理论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所谓”胃喜为补”,即是主张患者的饮食要以胃的喜恶来调节,患者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不逆胃喜而强加之,如此才能达到补益的目的,也就是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说的”食入自适者,即胃喜为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临床已经明确表明,”胃喜为补”理论是不严格的,许多疾病并不适用于它。如糖尿病,再”自适”的食品,如果含糖量过高,是要禁食或者少食的。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对脂肪的食用是要限量的,是不能因”胃喜”而无所顾及。这里明显表现出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之间的矛盾,何去何从,显然是要遵循现代医学的理论,因为用科学的标准去衡量,现代医学理论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类似”胃喜为补”的理论,中医学中不会仅此而已。
其二,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的评价需要不需要现代医学标准的辅助。中医是通过辨证来识病和断病的,但是,仅仅建立在证候之上对病进行诊断是不准确的,也是过于笼统的。如最普通的胃脘痛,可以表现在西医的胃炎、胃溃疡、胃穿孔、胃癌等诸多疾病中。如果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中医的胃脘痛只限于证候分型而不进一步进行西医相关疾病的分类诊断和病程诊断,就有可能在治疗中贻误病情。尤其像胃癌、胃穿孔这样的疾病,只限于胃脘痛水平的辨证是远远不够的,这类疾病能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其预后是有天壤之别的。同样,对中医疗效的判断,单凭证候的变化去估价疗效也是不彻底的,根据也是不充分的。因为仅仅是证候的消失并不就说明是疾病的痊愈。许多疾病的稳定期,如果不借助现代仪器的检查,就中医而言是无证可辨的,但是无中医之”证”并不说明就无西医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