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逢喜事。65岁的周美萍家住宝山区友谊街道,当年响应政府号召支内,退休前夕她才返沪,近20年来看病吃药成了最犯愁的事———按规定,门诊费用无法报销,大病住院后方可报销50%。去年底,申城推出居民医保,周女士符合加入条件,今后只要每年缴240元,就能享受门诊、住院自负50%的保障。
“老了回到‘娘家’,‘娘家’没有忘记我们。”填报好登记参保表时,周女士落下了热泪。
让市民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近年来本市主管部门频频“出招”,将保障群众健康的生命网织得更密更紧。
大病:全民皆保
外来媳妇陶安莲住在闸北区汾西路上,嫁到上海快10年了。只有居住证的小陶一直没医保,平日有个小毛小病能挺则挺。当居委会干部挨家挨户通知外来媳妇也能参加居民医保时,她与家人都很开心:“政府想得真周到,我们有了医疗保障,过起日子来再无后顾之忧。”
自2001年以来,本市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小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主要医保形式,覆盖了1300万人,但仍有部分城镇居民未沐浴到医保“阳光”,发生高额医疗费用时,个人与家庭往往难以承受。去年末出台的居民医保政策,弥补了这块空白:少儿学生、返沪人员、高龄无保障老人等数百万人皆可参保。由此宣告本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升级换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基本制度,构成了基本医疗全覆盖,市民就此实现“全民皆保”。
据了解,为弥补城乡差距,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也悄然涨高。数据显示,去年底,本市新农合人均保障水平已从前年的306元升至450元,力争在今年达到550元,让更多有需要的农民看得起病,避免因病致贫。
小病:不出社区
孙大爷年逾七旬,家住闸北区普善路柳营路。每逢秋冬之季,老人的老慢支总要发作,由于附近没有医疗机构,看病常感不便。如今,这样的情况正日渐改观。前不久,闸北区内新添普善路、柳营路两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共和新路以西近3万居民出门走不了几分钟即可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