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据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1月26日的评估,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感染率为0.05%。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预测,如不采取综合防治策略,到2015年中国将因此累计失去500万劳动力。
流动人口被认为是面临艾滋感染风险越来越高的人群。目前我国流动人口主要是2亿左右的农民工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建筑、服务行业。数据显示,目前这一人群及其家属面临艾滋病的严重威胁。农民工大多是青壮年,处于劳动年龄人口阶段及性活跃年龄期,工作、生活长期处于流动状态,长期生活在单一性别人群中,其中的高危性行为是艾滋病的重大隐患之一。
目前,农民工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缺乏。全社会也远未形成艾滋病防治的社会氛围和运行机制。农民工的艰苦的生存环境及其自我保护能力的缺乏,都使这一群体面临艾滋病严重威胁时异常脆弱。而一旦感染艾滋病毒,又容易成为艾滋病从城镇向农村传播的桥梁。建议:
1、尽快实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工程”, 建立艾滋病人早发现早治疗的机制。按照属地原则将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工程有效地结合到建设各地“卫生强市”的农民健康工程、艾滋病防治总体规划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去。
2、预防农民工艾滋病前提是必须形成全民防艾的社会体系。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各部门“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工程”长效协调工作机制,投入专项经费。各级艾滋病防治领导协调机构、宣传、卫生、农业、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口计生、工商部门及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组织要明确专人负责,按照各自分工,团结协作。
3、各地防治艾滋病领导协调机构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加强对工程实施的指导和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工程目标和任务的如期完成。政府主导到位,社会力量配合,彻底改变卫生部门单打独斗的农民工艾滋病防治格局,形成全社会群防群治的格局。
4、做好防治艾滋病的全传教育工作。对待不同的农民工群体对象,宣传教育侧重应有不同。在宣传形式应尽可能多样化,让农民工易于接受。可通过艾滋病预防巡回展览,发放彩色漫画形式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手册,发放联系卡,举办艾滋病防治咨询和讲座以及免费发放安全套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工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等。对广大男性青年农民工应进行性健康教育。对女性农民工应强调性行为轻率对女性的危害性要远远超出男性,重视妇女生殖健康生育,特别是加强保护自己不受性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教育。
5、制定关于预防艾滋病的公益广告的相关规定。对预防艾滋病的公益广告可制定相关规定。建议政府采用街头广告形式扩大防艾宣传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在车站、码头、机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及旅客列车和从事旅客运输的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显著位置,设置或者张贴防艾广告,组织发放防艾宣传材料。
6、相关职能部门对所属行业社会单位或基层单位要将农民工艾滋病防治工程情况纳入管理工作考核,确保农民工艾滋病防治工程达到预期目标, 2010年底达到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85%以上,提高农民工主动接受宣传、检测及治疗的积极性。
7、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尽可能解决农民工的回家探亲问题,对配偶来单位探亲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照顾,多安排一些“探亲房”。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