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述
细菌进入鼓窒引起化脓感染,称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可能部分病例初起为病毒感染,尔后细菌侵入。常见为溶血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第Ⅲ型肺炎球菌和变形杆菌等。多见于冬春季节,有血液病、营养不良、变态反应及心肺病患者、肾炎、糖尿病者易于诱发。据统计,5~16岁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达3%,5岁以下者高达5%~10%,有时可反复发作多次。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地安人发病率较白人高得多,这是种族基因还是生活条件所致,尚未确定。
二、临床表现
1.咽鼓管阻塞期 鼓膜内陷,出现低调耳鸣,轻度传音性耳聋,小儿不能述说,但感耳内不适,影响正常玩耍。锤骨柄充血、突出,而位置较水平,短突翘起明显似骨刺,早期鼓室内有渗液,通过鼓膜偶可见到气泡或液平面。此期常被病人认为是感冒。
2.化脓前期 鼓膜呈辐射状向心性充血,锤骨柄变成红色棒状,继之松弛部红肿外凸,很快整个鼓膜变红凸起。此期小儿出现高热、惊厥,摇头抓耳,哭闹不安,常有腹泻、呕吐,常被误诊为胃肠疾病。成人有明显耳鸣、耳聋和剧烈耳痛,发热达38~40℃。此期如积极进行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还可逐渐平复,否则即进入化脓阶段。
3.化脓期 鼓室大量蓄脓,鼓膜极度外凸膨隆,锤骨形消失。有跳动性耳鸣,严重耳聋,剧烈耳痛,可放射到上颌牙齿和颞顶部,外耳道口后壁麦氏三角即乳突窦区明显压痛,小儿高热,拒食躁动,出现面色灰白等中毒现象。
4.消散期 感染4~5天后,鼓膜中心黄变坏死,最后穿破流脓。初为浆液,后为粘脓和纯脓。穿孔由中央小孔变成肾形大穿孔。一旦穿破流脓,除耳鸣、耳聋外,一切症状顿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小儿可以吃乳入睡,成人可得正常工作。
三、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和体征,成人诊断较易,小儿则较困难,一是缺乏耳症状史,表现为严重的胃肠道反应,二是小儿外耳道狭窄,鼓膜不易查见。如遇小儿高热,适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发生,常有摇头抓耳动作,应想及此病。首先应检查有无咽部感染和萌牙现象,耳区有无压痛和肿大淋巴结。小儿鼓膜肥厚,其光锥和充血很难查见,即使轻度充血也可能是哭闹过久和萌牙期的反应,必要时应进行鼓室穿刺鉴别。
- 2010.02.22
- 2006.08.04
- 2006.07.24
- 200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