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仅数日,赴灾区施行心理救援的热情十分高涨。在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各地方政府以及各半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发起下,已有至少50支以上的心理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支援,仅北京一地就已有约30支队伍已经或者准备前往灾区进行心理救援。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方新指出,地震这样的严重灾害之后,几乎所有的灾民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其中70%的人会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自身调节逐步恢复,但是30%的人可能会在之后8-12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处于慢性心理创伤状态,如果心理救援得当,则可降低这部分人群的比例,因此灾后心理救援至关重要。
科学研究表明,灾害发生之后三个月为“灾后冲击早期”,如不及时采取合理的心理干预,灾难发生之后三个月,可能出现一个幸存者自杀的高峰。
5月15日,国务院抗震救灾医疗防疫组组长、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亦强调,卫生部门在实施应急医疗救治的同时,也已经注意到实施心理干预的问题。因为灾区的群众有很多失去亲人,心理上遭受严重创伤,也有一些孩子受到惊吓,可能造成一些心理伤害。即便是现在没有出现心理不良反应的一些受灾群众,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可能出现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以,卫生部从各省派出的应急医疗救治队伍中,同时要配备合格的心理辅导医生,他们到了灾区以后,要根据受灾群众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治疗。
心理治疗需慎重
不过,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组更特别提醒,灾后心理救援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目前盲目热情的灾后心理救援可能产生副作用,因此应该科学地进行。
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组由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心理系以及北京卫生协会联合组建,专注于对危机心理干预的研究。该机构在上书卫生部的建议方案里表示,目前专业的灾后心理救援工作者极其匮乏,但灾区现有心理救援人员大多缺乏基本的灾后心理干预和救援培训,并无掌握心理创伤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很可能自己成为灾后间接创伤的受害者,有的甚至已经出现问题,这样反而给当地救援工作带来额外负担。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钱铭怡表示,虽然许多前往参与灾后心理干预的志愿者,都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但是灾后心理干预并非一般心理辅导,执行这项工作仍需专门训练,况且这次灾难涉及人群之广、灾民心理创伤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
另一位研究心理创伤的专家透露,这几天接到的不少前线心理救援人员求助电话内容显示,有些救援者并没有掌握一些基本救援方法。比如在灾民不愿意谈论灾害的时候,还反复劝其开口,以为这样才能够帮助对方更好地排解情绪,其实这是不对的。
此外,方新担心当大批心理救援小组蜂拥而至时,一些被媒体广泛报道过的严重受灾区域,可能会成为不同心理救援小组先后拜访的对象,导致灾民必须反复与救援人员交流,不得不反复揭开自己创伤,救援效果将适得其反。
钱铭怡则表示,灾后心理救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培训当地心理队伍,在灾区建立相对固定的心理救援机构,建立一个科学、长效的心理救援机制。
因此,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组向卫生部建议,目前最可行的心理干预政策应包含两点:一是统一协调灾后心理干预工作,不建议各地区、各部门组织没有经验且未经培训的队伍各行其是,盲目下灾区;二是下达灾区的心理救援的队伍必须经过统一培训、统一部署。
方新还建议,根据对唐山大地震的研究,越是年龄小、人格完善程度低以及社会认知程度差的灾民,受到的创伤程度将更加严重。一些学校幸存下来的孩子们,往往就属于这种容易受到严重创伤的类型。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应作为重点。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卫生部精神卫生处已经根据该救援组的建言,即将在近日会商出讨论有关协调方案。
警惕“帮助者”替代创伤
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组的建议方案还强调,“帮助者”的心理创伤同样不容忽视。所谓帮助者,包括了参与救援工作的战士、医护人员、政府人士,以及到前线进行救援报道的新闻记者。
据该救援组了解,目前,帮助者中已经出现了大量“替代创伤”的问题。这主要是在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已有不少在前线奔波数日的媒体记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人哭着往回打电话,表示内心难以承受灾区的气氛和环境;也有人在目睹惨状之后,因不能直接参与救援,遂对于自身职业行为的价值产生怀疑;又或者是反应非常亢奋,连续高强度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抱以过高的期望而产生焦躁等情绪。
“这些异常行为,通常都是出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心理崩溃。”方新表示,这几天她在电视里总能看到出镜记者表情麻木、情绪低落,或者是战士和医护人员们不知疲倦、没日没夜地进行救援,其实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都是替代创伤的表现。
方新指出,出现以下征兆和表现的时候,往往表明帮助者出现了心理崩溃感:第一,身体反应易疲劳,表现为体能下降、眩晕、呼吸困难、胃痛、紧张和无法放松等;第二,创伤心理反应和人际冲突,表现为与人交流不畅、情感迟钝、愤世嫉俗、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愤怒、缺乏耐心、失去信任感等;第三,职业上出现了耗竭感,表现为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软弱内疚、对于自己无法作得更好产生罪恶感、对于自己是否需要接受帮助觉得尴尬以及过分替受害者感到悲伤和忧郁。
因此,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组在一份写给救援人员的公开信中表示,为了更好地帮助受灾人群,应该确保帮助者获得足够的休息、饮食、支持和表达。具体说,就是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巩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事之间互相支持,适时分享讨论自己的感想和体验、如无必要尽量不要长时间呆在灾难现场、不要总和受灾者相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