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中的碘足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碘的化合物又都溶于水,因而在大自然中,碘可随水而动。大家知道,水的流向一般是从高到低。因此,地面上分布的碘基本上是深山区少于半山区。半山区K少于平原,平粮少十沿海。这和碘缺乏病的分布情况也大致上是吻合的。水流越通畅的地区,如山区和丘陵地带蓄积的碘越少。水流不畅的地地方如一些低洼地蓄积的碘愈多。甚至会形成为高碘区;由于陆地上的一切碘化物最终都随水流入海洋,所以海洋是地球上碘的总贮场所。陆地上的腆急剧流入海洋的运动发生在8000~18000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这和冰川的覆盖的北美、亚洲、澳洲及欧洲地区,由于冰川的溶解和水的流动冲刷,地壳表面含碘丰富的土壤层几乎全被带走,并由母岩重新形成新的土壤。这种新土壤的碘含量远远少于原土壤中碘含量。据认为,这是陆地上很多环境中碘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世界上很多碘缺乏区的分布,基本上和第四纪冰川覆盖区相一致。
流入海洋的碘,在海水中以I-,IO-的形式存在。阳光,特别是波长560nm的光线,可把碘离子氧化成游离碘而逸出海洋。由于波涛风浪的撞击激出水面得到干燥的碘微料,也可逸出水体进入大气。据估计,每年由海洋进入大气的碘可达40吨。进入大气的碘,可随大气在空中环流,再随降水(雨雪)落到陆地。每年,每公顷土地上可从降水中获得20~40g碘,这是陆地上碘的基本来源。这也是土壤中的碘比母岩中的多,熟土壤中的碘比生土壤中多,浅表土壤中的碘比深层土壤中的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降水向陆地补充碘的过程非常缓慢,估计若把新土壤中的碘靠降水补充到熟土壤的程度需经历1万一2万年之久。因此,对缺碘地区的人工补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
降水一方面可以向土壤中补充碘,但是另—方而由于降水的冲刷、淋滤又可以带走土壤中的碘,这个作用,在地势倾斜、土质疏松、雨量集小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个特定地区的土壤含碘量,既决定于降水量、降水的冲刷程度。又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的生成年限,母岩的性质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毁林、刈草、大面积的开荒垦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环境小的含碘量减少。致使碘缺乏病发生或加重。
碘在自然界和生物界中的循环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是碘由陆地随水进人海洋。然后在阳光的作用下从海洋逸出进人大气,再通过降水返回陆地;生物界小,碘以海、陆两个食物链保持生态平衡。陆相中,绿色植物真接从水中吸收碘海相中,活游植物接从海水和淤泥中获得碘、鱼、虾则从水生物的话动中获取碘。人类属于海、陆两个食物链的集中点。当然,不论是海产或是陆产的一切动植物,其中包括人类本身。从外界获取的一切碘。最终还是要返回土壤和海洋之中。再由微生物分解出碘元素后,继续被海陆动植物利用,成为食品,如此因而复始地形成碘的大循环。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的阳光中,不仅含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红外线、紫外线等光线,而且还含有一定的光物质。这种内光态形成的物质量,虽然极其微弱,但毕竟经历了亿万年的长期投照与积累。地球表面的微量元素包括部分常量元素,基本上是靠太阳照射的光物质来补充。正是阳光中所含有的各种元素对地球持续不断地进入倾泻和积累。哪怕是极其缓慢的积累。才形成了地球物质的不灭循环。阳光中所合有的极其微量的碘,作为一种光物质,或者光合碘和地球大气层小的气态碘溶为一体,成为维护地球动植物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光合碘对于水的亲别人比土壤更高出许多,这也是海洋比陆地含碘高的原因之—。
来源:《碘?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