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丙型肝炎流行率平均为3%,估计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感染者300~400万例,死亡25万例,占所有传染病死因的第10位。
据估计,今后10~15年内,丙型肝炎相关死亡人数将继续上升,到2015年丙型肝炎相关死亡病例将增加2倍,2025年将增至3倍。
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现状
我国属丙型肝炎中度流行地区。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丙型肝炎抗体流行率为3.2%,约有4000万例HCV感染者。
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约75%~85% 急性丙型肝炎可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感染HCV 20年后,肝硬化年发生率为10%~15%,一旦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年发生率为1%~7%。因此,丙型肝炎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重视丙型肝炎防治工作
在发达国家,丙型肝炎是导致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肝移植患者中,丙型肝炎患者占1/4。因此,发达国家对丙型肝炎较为关注,自2004年至2007年,连续举办了四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活动,主要是向公众、医务界和政界宣传有关丙型肝炎的预防、筛查和治疗知识,希望政府认识丙型肝炎的严重性并采取全国性卫生保健计划。
在此项活动的影响下,2007年3月29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洲议会丙型肝炎防控倡议书》。该《倡议书》要求:① 将丙型肝炎防控工作定为最紧急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② 进行丙型肝炎筛查、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③ 保护高危医务工作者;④ 加强丙型肝炎合并患有艾滋病或乙型肝炎的研究等。2007年成立了“世界肝炎联盟”,将每年5月19日定为 “世界肝炎日”。因此, 2008年“世界肝炎日”活动将进一步扩大,来自世界五大洲的代表将参加此项活动,号召全球关注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水平。
我国政府对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一直十分重视,1993年开始对献血员进行丙型肝炎抗体筛查;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自1985年以来,丙型肝炎一直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课题,研制成功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还对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其长期转归进行了研究;2004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并在22个城市进行了解读,从而提高了广大医务人员和公众对丙型肝炎的认知水平。
由于目前尚无丙型肝炎疫苗可供预防丙肝病毒感染,加之近年来我国人群中静脉内注射毒品、不安全的性行为、器官移植和介入性检查及治疗等增多,传播HCV的危险明显增加,丙型肝炎发病呈上升趋势:2003年至2006年的4年间,我国丙型肝炎报告的病例数逐年增加,分别为21145例、39380例、 52927例和70681例,在法定报告的27种传染病中,丙型肝炎发病率由2004年的第10位上升至第7位。2007年1月至10月,丙型肝炎报告的病例数达81921例,已超过2006年全年的发病数。因此,我国丙型肝炎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