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医改课题组”与中国医药报社联合举办的“新医改与医药产业发展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专家学者围绕着目前有关新医改8家方案的部分信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医改与医药产业发展关系密切。
中国药品流通业处于紧要关头
“现在,中国药品流通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紧要关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朱幼棣忧虑地表示。
朱幼棣说,当前,我国药品流通业的发展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所谓“内忧”是指将“医”和“药”合二为一,而“外患”则体现在外资全面进入中国药品流通业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近年来,跨国制药企业和跨国医药商业联盟大举进入我国,而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药品流通业远远没有做大和做强。从长远来看,中国医药市场将面临空前竞争和重新划分的局面。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药品流通业的主渠道和主网络在今后几年内将有可能被跨国集团所渗透、掌控和垄断。
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朱幼棣建议,尽快建立政府主导的区域性医药供应体系。他说,目前我国药品流通业存在秩序混乱和小规模流通主体过多等问题,因此,应该在政府的领导下,打破原有的药品三级批发体制,建立政府主导的药品流通主渠道。比如,政府可以在每一个地区选择几家大型的、有代表性的医药企业,指定这些企业销售基本药物,不再搞招投标。当然,其他企业可以销售基本药物。一旦出现用药安全事故,不仅要追究药品生产企业的责任,也要追究批发企业和医院的责任。
年末医保基金大量结余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关志强指出:医保现存的问题之一是———医保公共支出占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不是特别高,年末医保基金大量结余。另外,国内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也在逐渐加大,医疗保障的公平性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国内医保年末基金累计结存2477亿元,也就是说有接近30%%的医保基金没有花出去。
近年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虽然已经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小康标准,但实际上,居民能够拨出支付医药的费用依然很少。而以药养医等机制的扭曲,又进一步加重了居民对于医药费用的负担。一方面,医保基金和医疗总费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却是———百姓依然看不起病。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宋晓梧指出,目前,虽然医疗保障在国内已经基本覆盖,但是一方面政府和一些行政垄断性行业的职工福利待遇过高,另一方面,农村医疗保障却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进入试点,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特殊问题,也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医改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提到医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看病难”、“看病贵”、“以药养医”、“药价虚高”等现象。政府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解决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打击商业贿赂、医药分开等问题,但收效并不能让人满意。实际上,医改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并非单纯的局部改革所能够完成的。
可以说,目前全民医疗保险已成为新医改的第一个突破口,“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医改的必然路径,被称为一条阳关大道;但同时,还存在一些政府并未明确出台方案的模糊地带,也让众人猜测不定。
在去年已经提交的8套医改方案中,关于政府公共资金补助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政府必须坚持对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必须坚持公益性质,政府直接办公立医院,即“补供方”;另一方则主张政府作为医疗筹资的主体,代表患者成为强有力的谈判者,向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服务,即“补需方”。
“无论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广大人民能否真正受益才是医改的最终标准。”关志强说,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医改的效果是可以用人们的健康指标衡量的,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及百姓对健康服务的满意度,这些都是量化医改成功与否的指标。另外,还有一些卫生投入增长、保障人群覆盖等过程性指标也可以对医改结果进行评估。
目前,我国的健康指标比很多发展中国家高,但是一些指标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关注医改方案的出台,但我们更在乎医改带来的结果。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