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几年,中国药品消费市场将在2007年整体明显扩容的基础上,保持20%甚至30%的高增长。”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达成的共识。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最新预测,中国将在2012年跻身全球前五大药品市场,届时的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亿美元。这样的市场发展前景,在2008年这个“中国经济调整年”中显得格外醒目。然而,处于医药行业价值链中的医药流通企业,对自己的处境可谓冷暖自知。
行业面临困境
说起医药流通行业的现状,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一小、二多、三低”:即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度低。2007年,流通企业的平均毛利率大约在6%~8%,净利率大约在0.5%~1.5%之间,比起制造企业动辄30%、40%甚至是70%的毛利率,无疑是相形见绌。由此可见,仅凭医药全行业发展的前景趋势判断,外人恐怕难以预料医药商业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更无法猜想到其整体经营的尴尬现状。事实上,近几年医药流通企业亏损面一直较大。据统计,2007年,三分之一以上的医药流通企业尚处于亏损状态,即使那些盈利的企业也大都处在微利水平,平日的经营也是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就掉入了亏损的阵营。
然而,现状还远非如此,随着新《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实施、医药分销市场对海外资本的全面放开以及民营资本的大举进入,医药流通市场已经步入了群雄割据、全面竞争的时代。传统“批发商”、“物流商”的角色也逐渐演变成各类终端的“购进代理商”和“全国销售代理商”,竞争的要素也从原先的单品种、单企业的降本增效,过渡到企业之间整合兼并、区域之间相互联盟的竞合时期。以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全国配送体系正迅速崛起,各类的增值创新服务和新业态也不断涌现,一时间,医药商业的竞争从激烈升级到了惨烈……
遥想当年,医药商业相比于制造企业、零售终端还掌握着主动权,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优越感,当时的利润空间也不至于如此不济。但随着近几年的政策调整和“终端为王”的竞争策略大行其道,医药商业不仅效益出现大幅度滑坡,更不容忽视的是,整个商业流通环节的价值链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空前挑战。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次原因?医药商业的竞争之路又将通往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