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姐独自一人在北京工作,打开她的药箱,记者看到有康泰克(感冒药)、吗丁啉(胃动力药)、999感冒冲剂、乌鸡白凤丸、妇科栓剂等十余种药品。其中,除了乌鸡白凤丸只剩两丸外,其他都吃了不到1/3。而在李阿姨家,药箱更为“壮观”。由于家中三代同堂,药物也是“老中青”三代都不缺。从儿童用的儿感清口服液(感冒药)、小儿敷脐止泻散(止泻药),到常用的成人感冒、胃肠道、外伤用药,以及治疗慢性病的降糖、保护血管类药物,算上补钙剂、补铁剂及各种维生素、鱼油,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已超过50种。
转变用药观念是关键
那么,如此多的过期药品是如何产生的?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告诉记者,药品过期浪费,其根本源头可能在医保上。在看完病后,常有患者问医生:“您能再给我开点XX药吗?我家的没有了,”或是“开回去给我老婆孩子吃。”尤其一到年终,有医保的市民排队开药的现象更是普遍。此外,医生“大手笔”的处方也很常见,医患双方的“你情我愿”,给过期药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
而如果人人有医保,心里的安全感就会大大增加,也就少有人习惯性地开很多药储备起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助理教授张炜也建议,我国应在医保制度上进行一些变革。尤其在医保“该管基本医疗还是该管大病”这个问题上,如果管大病,门诊的支出都由患者负担,就不会有人一到年底如同采购年货一样去开药。
除了制度问题外,老百姓在用药观念上存在的一些误区,也是造成药品浪费的主要原因。
觉得不舒服就是生病了。有时,有个头疼脑热或肠胃不适,很可能是机体为适应气候变化、生活习惯变化、饮食变化所作出的“正常反应”。比如,去了外地水土不服拉肚子,只要不太严重,完全可以自己扛过去。许多人偏要在出行前备上满满一兜药,回来后,这些用不着的药就会被搁置,直到过期。
得了病就得吃药。中国人似乎历来对药物特别依赖。唐钧表示,感冒发烧明明吃两片药就能好,非要打点滴;能自己扛过去的病,非得吃几片药心里才踏实。而医生不管给什么病人看病,都会开药,有时候,药开少了患者还埋怨医生不负责。
药到了就得“病除”。中国古话里有“药到病除”这么一句。“许多国人对药品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主要疾病还限于传染病,吃药确实很灵。而此后,因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成为主流。”唐钧介绍说,对于这类病,药品只能稳定、控制病情,无法根治。这也是许多人大量开药、大量吃药,最后大量浪费药的一个原因。
短期不好转,就得换药。患者对药品的依从性差,不仅会造成浪费,也让医生们发愁不已。北京地坛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王孝荣和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徐小华均表示,很多患者不按医嘱吃药,比如抗生素类药物应坚持吃3—7天,这是一个科学的用药周期,时间太长太短,都容易导致耐药性。但很多人吃一两天觉得好转了,就擅自停药;或是觉得病情没有改观,就擅自换药,剩下的药自然就浪费了。在调查到“药物被剩下的原因”时,28.55%的人都选择了“服用一段时间后觉得无效,换了其他药物”。
来源:生命时报
- 2010.05.28
- 2008.07.15
- 2008.06.26
- 200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