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金象大药房(下称“金象”)成为北京市首家获得“绿十字”使用授权的药店,同时,其旗下又有12家门店获得“优良药店”荣誉。
金象在全国13个省、20余个城市拥有300余家连锁店,市场占有率居北京医药连锁行业第一位,这对一家成立仅十年的医药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组令人骄傲的数据。然而,这组数据的创造者——金象董事长徐军,却一直对行业发展的现状有着自己的“隐忧”。
作为京城医药零售行业四大家族的老大,徐军很清楚“自己只比别人大一点点”。 在医药流通行业利润率越来越低(部分药品利润率低至10%),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大家还都没有太大的作为”。
日前,徐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点评了行业现状。在他看来,在1633万常住人口中超过500万流动人口的北京市,自选药人群正在增加,“这是药品零售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比如实行医、药分业的美国每年有30亿张处方进入药店,相形之下,我国药店的处方量少得可怜。京城医药零售企业,目前只是医院‘拾遗补缺’的现状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医保定点药店为何“流于形式”
“拥有全国最大的医保人群,却处于医保实施程度最低的北京,很多医药零售药店尽管已经拿到了医保定点的牌子,但一直处境尴尬。”徐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与其他省市医保药店处方药销售量占到50%以上相比,我们医保定点药店的处方药销售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长期以来,医院占据了药品零售市场80%的份额,医院的主要利润也是来自销售药品,而药店只能在20%的市场份额里相互厮杀。一段时间以来,医药分家以及医保定点药店一直被认为是医药零售企业的利好,“但在北京却是特例”。
据徐军介绍,外省市医保制度推进的速度比较快,且大多数都采取医保定点联网的形式,消费者持卡就可以在医院看病,同时也可以到药店去买药。“但北京必须要有加盖医院外购专用章的医生处方才能购买,由于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的绝大部分,通常的情况下,患者很难得到这样的处方。再加上近年来医院逐步改用了电子处方,更加限制了处方的外流。”
“掌握主动权的医院不愿意让处方出来,医药零售企业就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定点药店也就流于形式,只能分非处方药的羹。如果北京市不加快医疗改革的步伐,仅仅是增加几个定点药店,那么消费者到医保定点药店买药的愿望还是很难实现的。”徐军说。
“平价药店”靠什么赚钱
平价药房频频出现,对于热闹的医药连锁市场来说,曾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据徐军介绍,平价药店每到一地就会有一批个体店被“挤掉、打垮”。
“平价药店在2003年确实火了一把,但是真正火的时间却并不是很长。”徐军说。
“那几年平价药店打进北京,是靠打压品牌药的利润来与直营店抗衡的。”徐军介绍说,“在北京开店,利润10几个点就很难生存,那么平价药房又靠什么生存呢?据我们所知,当时平价药店的普遍做法是把消费者熟悉的那些药打平价,试图用那些药品的低利润吸引来高流量。而其他的药,甚至是营业员主推的药都是高利润的。”
“其实,平价药战争就是场价格战争,这样的战争谁也不是赢家。开始时,平价药店还有吸引力,可是当大家都在降价以后,效益自然就下降。而在低药价的压力下,医药生产企业也‘效益下降’,便纷纷‘改头换面’变相涨价,导致了平价药无货可供。”徐军说,零售药店的平价定位既成就了它们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它们发展的最大障碍,并将药品零售行业带入了竞相降价的恶性循环之中。
“能够在北京开上两家以上平价药店的企业几乎没有,平价药店必须谋求转型。”徐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