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居民死亡率水平明显偏高,慢性病尤为突出,脑血管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恶性肿瘤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却高于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印度、泰国等。
据预测,未来十年中,仅心脏病、脑中风和糖尿病所导致的早死就将给中国带来至少5580亿美元的收入损失。2005年城镇居民罹患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需花费城市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以上,农村居民则至少要花费1.5倍。慢性病给居民家庭和个人,尤其是给农村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慢性病的防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王宗凡主任介绍说,目前国家的政策是引导慢性病患者到社区就医,发挥社区医疗机构在慢病管理上的优势。因为通常社区医院与患者家庭距离近,方便就医,特别是发病率高的老年人,更重要的是,患者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社区医院进行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医生熟悉病情发展全貌,治疗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避免大医院就医时不停更换医生的情况,同时还能降低治疗费用。
青岛试点医保引导患者社区就医见成效
在这方面,全国已有多个城市进行了试点。2006年,青岛市选择高血压、糖尿病等18个慢性病病种直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医疗保险机构遴选设备条件好、服务水平比较高的4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人可从中选择1家,定点在社区进行门诊就医。同时,医保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定点起付标准一律定为300元,而三级、二级、一级医院的起付线标准分别为840元、670元和500元,个人自付比例一律定为8%,而上述三级医院的自付比例分别为16%、14%和12%。如果需要转诊,由社区医院转诊住院的,起付线减半,自付比例降低2个百分点,乙类药品自付比例降低10%。
这一措施实施一年以后,慢性病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比在医院治疗人均减少了700元,降低了43%,同时,也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良性发展。
医保存在三方面不足 患者仍首选大医院
但是,尽管医疗保险机构以及卫生部门都在积极推动小病进社区,部分地区的医保社区管理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患者大多仍然选择到大医院就医。这其中除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原因外,医保管理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医保的门诊保障能力不够,纳入门诊报销的慢性病病种非常有限,很多地区都只有常见的几种病可以报销,而且起付线过高,报销比例却不高,报销额度的上限过低。
其次,医疗保险虽有针对社区就医的优惠支付政策,但优惠程度有限,还不足以吸引患者到社区就医。
另外,医保的支付方式也存在严重不足,目前按项目付费的方式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愿意通过“多看病”的方式来获利,而不愿意加强健康管理,通过积极的防控让人们少得病不得病,这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
建议按人头、病种付费 提高医保支付能力
因此,王宗凡建议,医保应逐步扩大门诊大病的报销范围,把更多的慢性病纳入门诊大病管理,或者更进一步实现各种医疗保险都能够门诊报销。同时,逐步提高慢性病的医疗保险支付水平,让患者自己付的那部分越来越少,报销的部分越来越多。在报销方面,继续向社区倾斜,引导慢性病人到社区就诊,实行慢性病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
在付费方式上,建议实行按人头、按病种付费,激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动开展健康管理和慢性病控制。
来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