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生?
www.yongyao.net  2008-10-31 14:50:53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柯 杨: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

医学生是以学习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为主的学生,但仅仅具备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并不能保证他们成为合格的医生。当下,医学教育领域掀起了“医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理念。日前,北京大学医学部正式挂牌成立了医学人文研究院,并以此为契机,举办了内容丰富的“医学人文周”活动。

作为主持北大医学部全面工作的管理者,柯杨表示,人文课程是医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聪明的人,没有平民意识,没有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都不可能成为好医生”。

一个知识虽有欠缺却有较强能力的医生,是“准医生”的培养标准。

记  者:医学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您认为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柯  杨:这涉及一个人才标准问题,我们具体的培养标准就是具备了基本能力并有很大潜力的“准医生”。程伯基教授主译的《医学教师必读——实用教学指导》一书中曾引用Dr. John Harden的观点,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生?答案可能是,一个知识虽有欠缺却有较强能力的医生,这包括恰当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医生将会对诸多医疗卫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辅助医学和替代医学等有恰当的理解和评价。他们不乏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与同事、病人和雇主沟通的能力”。

Dr. John Harden的观点更为鲜明地反映了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亦即一个“准医生”的培养标准。因为医学是实践科学,医学的在校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包治百病”的、成熟的医生。实际上,没有哪种教育能教会学生全部,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我们应通过教育,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一片成长的土壤和一个广阔的视野,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明确他们将来的职业定位,并认可他们暂时的不完美。

同时,医学院校也应对学生思想的成熟和价值观的完善做出努力。大学阶段是他们融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学校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的营养,使学生成为整体素质较高的“准医生”。

学生的内心很丰富,但普遍不善于表达或不注重表达,倾向于被动服从

记  者:您多次谈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您怎么看待当今医学生的特点?

柯  杨: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选择学医的孩子和那些选择文科的孩子、理工科的孩子在入校时就有了一定的分化。

我们的学生中有80%第一志愿就是学医。较之其他专业,他们似乎更明确个人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比如好找工作、生活稳定、社会地位高、一辈子不求人等。医学的这些特点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也促使他们在懵懂中选择了医学,但背后隐藏着的一种性格倾向则可能是内向与自我。我们的学生内心很丰富,但普遍不善于表达或不注重表达,总是倾向于被动服从。医学的本质决定了这门学科的保守性。但对更“保守”的学生,因材施教就不是将其封闭起来,靠高压灌输,而是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

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善之志。

记  者: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正式与北京大学合校,医学生被要求先在北京大学接受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人文知识对他们有何帮助?

柯  杨:医学生的人文课程是医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于2002年初出台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展示了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医学教育必须向人性化、人本化、人文化回归,医学教育本身应该是涵盖伦理学、哲学、美学、法学、心理学的教育。

在医学面对的问题中,我们强调的是生命、健康、疾病与死亡,而心灵、思想、人性并不在医学知识的范畴之内。学生们学的是人体,不是人。我认为人文知识不仅可以打开医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性。只有这样,青年医生才有可能顺应人性并克服人性的弱点。当然我也认为,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养成需要一辈子的熏陶和了悟,也受现实社会种种因素的制约。不过,人文课程至少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切入点,让他们有条件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感知人性。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为亲近的是教师,而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作用。无数事实证明,“身教重于言传”。我希望每个教师都能将教书和育人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主动修炼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某位教育者的感言能给人很深的启发,他说:“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学生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教育应该关注其潜力的挖掘和知识的装备。

记  者:具体到课程设计和教育改革上,北大医学部将从哪些方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医学教育被一些人看做是精英教育,您怎么看这种提法?

柯  杨:我们的学生入校时大多有着一腔激情,但入校之后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即书念得越多越麻木。这非常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反思。我认为,我们的教改要从“减负”、确定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尽早接触实践、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

在整体素质方面,除了政治思想课程和通识课程,我们尤其要加强医学人文,如医学伦理、医学史、医学心理等课程的学习。这对学生往后的行医生涯更有应用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只在附属医院学习,没有机会了解基层医疗。今年,在教育处的努力下,我们为学生调整出一个月的时间到区县医院见习。我们发现,学生除了对初级医疗的病种、就诊方式和解决途径有了了解,还得以通过医疗体察社情民生。这对多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来说太重要了!

有人曾说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美国也确曾将医学教育定位为精英教育。我认为即使如此,也没必要强调或标榜精英一词。我们的学生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教育应该关注其潜力的挖掘和知识的装备,而无需用精英这样的词造成不必要的误导。我个人认为,再聪明的人,没有平民意识,没有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都不可能成为好医生。

来源: 健康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